自从现代农业技术兴起,留种早已变得相当少见,各地农民每当播种时节,都是直接从农资店购买种子。只不过购买的种子,基本上都会在包装上明确表明不得留种

近年来随着转基因被推上风口浪尖,坊间开始流传,之所以购买的种子不能留,是因为那些都是转基因产品,不留种是因为它们根本就不能育种了。

于是乎在大量的网络传言中,不留种和转基因划上了等号。事实真是如此吗?

转基因和留不留种之间没有关系

转基因和留不留种之间没有关系

过去农民自己留种,属于天然的择选过程,品种的优劣,都是靠自然来筛选的。现代农业技术的本质,就是用科技手段代替了自然筛选的过程。

人工育种的方式,因为方法过程的差异,通常会产生杂交和常规两种类型。常规的种子,可以理解为是和自然育种一样的结果,这类的种子是可以保留使用的。

而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就是将某个品种跟另外一个品种结合产生的结果。简单理解就是,杂交育种就是筛选各个品种的优势项目,而后将其结合起来,进而产生更优势的种子。

这样的育种方式,跟转基因却没有关联,因为后者是跟育种不同的另外概念。在育种领域,无论是常规的种子还是杂交的种子,转基因的性状都能引入其中,或者说是不引入其中。

常规的种子如果引入转基因的性状,它依然是常规特性,这类种子是可以自己保留的。而杂交的种子引入转基因性状,它产生的下一代还是杂交品种,严格意义上来说,最好还是不要保留种子。

也就是说,对于人工培育的种子,能不能留种的关键,不是看它有没有转基因性状,其决定作用的,是常规或者杂交育种的方式。

为什么要以杂交的方式育种

为什么要以杂交的方式育种

关于杂交育种,人们第一个想到的是袁隆平。他生前曾经设想过,未来的粮食作物能够长的像大树一样。而要达到高产的效果,就是品种的杂交。

其实杂交育种的概念,还可以概括提炼为择优挑选,通过生物技术,将不同品种的优势结合在一起,那么新培育出来的种子,就能结合前者更多的优势。

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可实际上在自然界中,要实现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并不是任何品种都能实现的。基因隔离可是生物领域跳不过的门槛,有些品种是很难实现杂交育种的。

袁隆平生前多年研究杂交水稻,实际上就是一个挑选和培育良种的过程。以人工技术的方式突破基因和生物性状上藩篱,其中的难点很大。

最直观的例子就是骡子。千百年来作为人类使用的脚力,马虽然力气大但是性烈不好养育,驴虽然相对温顺可力气有限。于是通过杂交的方式,骡子便出现了。

骡子结合了马力大和驴子相对温顺的特点,长大以后既有力气又温顺,进而就成了代替驴子的最好脚力。

而骡子的出现,就是人类杂交培育的过程。只不过古代人不懂生物技术,从培育出来到全面推广,中间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同样现在农作物领域的人工育种方式,也是加入了人为干预的过程。只不过现在技术进步了,这个择选的时间大大加快。

杂交培育出来的种子,它最大的优势总结起来就三点:产量高、抗病虫害、生长旺盛。

目前,因为各类农作物的特性不同,也不是所有的育种都实现了杂交化。水稻农作物,其种子既有常规品种也有杂交品种。

小麦则因为特点不同,目前大部分的品种都还是常规品种。同样,不同的大豆品种也都是常规育种。

只有玉米品种,现在基本上都实现了杂交育种模式。也正因为如此,目前在北方的一些农村地区,偶尔还能看到农民自留小麦种子,但是自留玉米种子的情况,则基本上不存在了。

当然,最开始的时候,想必也有农民尝试过保留杂交化的玉米种子。但通常经过一二年的种植,最多不会超过三年,农民自己也就把这个种子给抛弃了。

杂交种子为何不适合留种

杂交种子为何不适合留种

还是以骡子为例,谁都知道骡子力气大而且听话,但是它却不能繁殖后代。不管是公驴母马交配出来的品种,还是公马母驴产生的后代,一律只有一代。要想继续使用骡子,就必须得持续让驴和马杂交才行。

这个例子最直接,虽然用来解释种子培育有些不合适,但最本质的情况却是一致的。即杂交化的种子虽然有很大的优势,但在培育下一代上却充满了劣势。

以杂交的玉米种子为例,第一代的产量和抗病虫害特性都好。但如果来年还用这个种子,玉米虽然也能长出来,但生长却是优劣不等,产量更是无法保证。换言之,这种杂交种子的第二代,它的性能还比不上常规的种子。

这种现象其实就是种子的性状分离了。孟德尔作为遗传学家,最先就曾做过类似的试验。他将不同的豌豆品种通过杂交获得了良种,第一代种子长势良好。

接着,他将第二代的种子继续种植,出现的结果就是豌豆的种皮颜色都发生了改变,进而性状分离的现象也就被发现了。

简单理解就是,种子自身的特点,不管是优势还是劣势,都会通过繁殖的形式遗传给下一代。常规种子在遗传繁衍的过程中,不管是好的基因还是劣势的基因,遗传是相对均匀的,即下一代的特性基本上和上一代类似。

杂交育种是通过干预方式,将不同品种最好的特点都聚合到一起了。这样产生的一代种子性能最好,可一旦开启第二代的繁育,因为性状分离的原因,种子的优势就会被分散开来,其产生的二代乃至三代种子,性能良莠不齐,从而就比不上一代种子了。

其实,性状分离就好比一个有钱的大家族分家。第一代家族是最有钱的,而通过分家不断分割财产,继而第二代再进行分家,财富就会越来越分散。

常规种子虽然也在经历这个过程,但由于种子的优劣特性相对均匀,所以后代性能即便有所下降,但不会过于明显。

杂交种子的第一代积累了大量优势,一旦继续繁育到二代乃至三代,性状分离的作用,就让优势下降相当明显。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从粮食高产的角度考虑,杂交种子通常不建议留种。实在要留种种植也行,但因为产量和第一代巨大的差别,农民自己也会主动将其抛弃。

除了种子性能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因素是现代种子的产权问题。人工培育的种子,多数都集中在种子公司手里,不管是育种技术还是其他诸如转基因技术,因为专利权,有些种子公司就把育种的权力牢牢攥在了自己手上。

这就涉及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即留种的权力,究竟该不该被种子公司垄断。

留种权该掌握在谁的手上

留种权该掌握在谁的手上

全世界很多地方都在喷孟山都,其实喷他的转基因或者其他技术都不是要点,真正要喷他的,应该是他不能着专利将世界上的种子所垄断。

千百年来,种子的繁育是自然摘选的结果。而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通过人工技术的干预,人类将育种的时间给大大缩短了。现在大量的种子,都经过了人工技术的改造,因为不同的种子公司使用了各自的方法,所以这类技术也就拥有了专利。

今天全世界大量的农作物种子,从法律概念出发,它们都属于各个大型的种子公司。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不少人已经逐步意识到,如果让种子公司继续垄断种子乃至粮食,在种植品种上,农民就丧失了选择权,种什么类型的品种,完全看种子公司向市场投放哪种品种。

而且,种子公司的这种行为,完全可以隐蔽推进,而根本不用大张旗鼓的进行。这样一来在不知不觉中,农民和农业实际上就被工业化所绑架了。

试想一下,现在即便种植的农作物是常规种子,真正留种的农民又有多少?每年春天播种的时候,农民所依赖的都是种子公司的种子,而不再是自己留种了。这种情况,无论国内外都是一样的。

当然,从粮食高产的角度去看,人工培育更好的种子,确实有助于让人类收获更多的粮食。但是从长远来看,人为干预的结果,其实是打断了农作物自然育种的进程。

当常规的种子不再被保留,很多品种就会慢慢的消失。未来如果出现什么变故,人类的粮食安全还是会受到威胁。而且因为大量自然品种的缺失,这会让人类的粮食系统变得更加脆弱。

比如在英国,因为多年来农民都不再留种,使用的种子也都是各大种子公司向市场投放的产品。一些生物学家据此认为,英国本土早已没有自己的种子作物了,种子的主权已经彻底被种子公司所垄断。

所以在英国,一些生物专家已在提倡农民要适当的自留种,这样可以保证农作物的遗传多样性。

结语

结语

数据显示,印度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各类水稻的品种超过了10万种。时至今日,生物学家的估计是,该国水稻品种应该连7000种都不到了。

品种类型的减少,实际上缩小了生物的遗传多样性。人类技术进步实现了粮食增产,但物种多样性的进程,在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却被破坏了。

当然,不管是各国还是世界性的组织,都在不断收集各类作物种子,而后将其保留在种子库内。

这种办法确实能够保证多样性,但如果种子不参与自然择选的过程,农业领域依旧是各个种子公司所培育的品种,那么物种多样性的流失还是会持续。

未来,全世界人类吃的食物,其品种可能都是不断择选后的少数几个品种。没有了品种数量的保证,没有了多样性的保证,植物的性状分离又该怎么延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