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进医院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大堆的检查:验血、验尿、B超、X光、MRI、

医生在接到各种检查和调查指令之前,不愿意与患者沟通病情。似乎没有这些清单,医生就不会治疗病人。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觉得看病越来越贵:不同的检查少则几十,多则几千元。

但是,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吗?

检查完后,还需要治疗

现在的医院,如果一个病人进来,医生只开几块钱的药,整个医院都知道了,毕竟不帮助医院创收的医生不是好医生!

很多时候,当病人问医生“这个病怎么治疗?”的时候,医生的例行公事就开始了。

他明确地说:“你的病需要输液和药物。”

或者他指导病人:“吃药一定要慢慢来。如果你想快点好起来,就必须吃药。”输液!”

于是,患者自愿或被迫留在医院输液室,加入“输液大军”。

今年夏天,我和老公回国,去邻省一个美丽的地方旅游,住在离美丽地方不远的一个小镇。

我入住的第一晚,我的妻子开始腹泻。一晚上拉肚子三四次,第二天还继续拉肚子。

我记得很清楚,老公一定是在街上吃了不干净的食物,所以肚子疼。

我们没有急着去医院,想先观察一下,于是就在酒店休息了一天。

到了第三天,我老公觉得好点了,但还是有点症状。

为了以防万一,我就催他去医院看看。

我们找到了当地唯一的医院,挂号了,遇到了一位中年男医生。

医生没有笑容,看上去很刻薄。当我们向他打招呼时,他只是轻轻地点了点头。

咨询开始后,他简单地问了我老公几个问题,然后二话不说就在电脑上打开了订单。完成订单后,他告诉我们需要先进行血液检查和粪便检查,然后等待我们拿到检查结果后,再去找他。

从我和医生进诊室到离开不到5分钟,坐得屁股还没暖和就被送走了。

没有其他办法。我们只能按照医生的指示去做检查。得到结果后,我们再去找了那个医生。

医生看了一眼单子,说:“是细菌感染,需要先输液,然后回家吃药。”

老公觉得自己已经好了差不多了,不用这么麻烦,就问医生:“不输液,直接吃药不行吗?”

听了老公的话,医生的脸色变得阴沉起来。他冷冷问道:“你是医生,还是我是医生?”

看他油盐不进的态度,我们也不好再纠缠,只能接受了他的处方,去输了液,又拿了药,一共花费200多元,才从医院出来。

后来,我老公一直对那次输液耿耿于怀,他觉得就算不输液,他的拉肚子也能好,因为我们去医院的时候,他的症状已经减轻了。

可是没办法,病人进了医院,总得听医生的吧?医生让我们往东,我们能往西吗?

其实,在很多医院,“输液”早就变成了一件稀松平常的事。

感冒了输液,发烧了输液,有炎症也输液……“输液”好像变成了医生的常规治疗手段。

但我们真的需要输这么多液吗?一点小病,真的需要输液才能治好吗?

对比一下国外和国内的输液频率,我们不难发现差别。

据统计,我们国家每人每年平均要输液8瓶,而国外每人每年平均输液2.5到3.3瓶,我们的输液量是人家的两三倍。

现在知道,为什么医院的输液室,经常人满为患了吧!

我在法国生活多年,除了去看望住院的病人时,见过有人输液,其他地方,无论是医院的门诊还是私人诊所,都没见过需要输液的病人。

法国的医生非常忌讳过度治疗,他们严格遵守“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的原则。

门诊医生一般都只给病人开药,连打针都很少,更不要说输液了。

而且,法国的监管部门对医生的管理也非常严苛,一旦发现医生有过度治疗的嫌疑,他们会进行严格的审查。

如果情况属实的话,医生会受到非常严重的惩罚,甚至会被取消行医资格。

所以,没有医生会拿自己的职业生涯开玩笑,他们连开药都十分谨慎,不必要的药绝不多开。

我儿子现在10岁,从他出生到现在,每年都要因为感冒发烧咳嗽喉咙痛之类的问题,去见几次医生。

医生会根据我们说的症状,检查肺部有没有感染,喉咙有没有红肿,耳朵有没有发炎等等。

所有这些检查,都是医生用眼睛看,用听诊器听,或者用手触摸来进行的,不存在没有化验单就没法看病的情况。

检查完之后,医生会得出结论,如果没有什么问题,他就什么药也不给开,只收诊费。

如果是刚开始发烧,他一般就只开一瓶价值2欧元的退烧药,还会叮嘱我们,发烧38.5度以上才需要吃药。

如果是反复发烧,几天还不见好,他才会考虑开抗生素阿莫西林等。

迄今为止,我儿子只去抽过一次血,为了确认是不是有过敏。

要不是还需要定期打疫苗,我儿子都不会知道打针是什么感觉,因为他之前每次生病,在医生那里都能用吃药解决。

虽然吃药可能见效慢一些,但也相对安全。输液不仅可能引发我们身体的不良反应,还可能会危害我们的健康。

对待输液,我们应该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