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的赵女士今年刚刚退休,闲下来以后开始对食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终日琢磨着如何吃得更加健康。最近,赵女士在手机上看到一篇关于鸡蛋的文章,上面说鸡蛋营养价值丰富,对中老年人尤为有益。

于是,赵女士便要求家人每天早上都要吃鸡蛋,但是赵女士的丈夫显然不乐意,还说鸡蛋吃多了,对心血管不好,可能会增加患病风险。

听到这话,赵女士却不以为然,认为小小的一个鸡蛋并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赵女士的丈夫便找出了一些医学报道让她看,上面赫然写道早上一个鸡蛋对心血管有害无益。

赵女士看完以后,心中不免有些迷茫,心想这早上一个鸡蛋,到底是对人体有益,还是有害啊?

一、早上一个鸡蛋,是营养佳品?还是心血管祸根?看研究怎么说

鸡蛋作为生活中一种常见的食物,具有不可替代的营养价值。它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可以促进人体脂类代谢,便于调节血脂平衡。同时,卵磷脂也是大脑神经递质传递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化合物,适当摄入,可以增强记忆力。

不仅如此,蛋黄中还含有叶黄素和玉米黄素,可以吸收进入眼睛的各种含有光线,从而起到保护眼睛、延缓眼部衰老的作用。由此可见,鸡蛋对人体而言,其营养价值意义非凡。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鸡蛋固然美味,但是关于鸡蛋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却一直饱受争议。有数据显示,每100克鸡蛋中就含有超过550mg的胆固醇,而胆固醇和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如果人体过量摄入胆固醇,则可能会造成胆固醇大量堆积在血管壁,不仅会影响血管壁弹性、降低血液流速,甚至可能会导致血管堵塞,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埋下祸根。

在发表于《Circulation》期刊上的一项研究中,我国黄佳琦领导的研究团队对超过27000名来自不同地域的参与者进行了为期31年的随访,结果发现:每天多摄入一个鸡蛋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增加显著相关。然而,在针对地理区域的亚组分析过程当中,研究人员发现亚洲队列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并没有出现升高。

而且,在一项针对我国6万多名的中老年群体的调研中,研究人员发现,相比于每天每周食用鸡蛋小于3个的参与者,每天一个每周食用3~6个鸡蛋的参与者,身体的血脂水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不过,一旦每周食用鸡蛋的数量超过6个,其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则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因此,从研究结论上看,对于我国群体而言,每天一个鸡蛋并不会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那么,为什么不同区域会的群体得出的实验结果却截然相反呢?

除了研究设计缺陷、人群样本量不同,以及混杂控制问题以外,和鸡蛋摄入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适当食用鸡蛋,其鸡蛋内的磷脂能够优先和人体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颗粒结合,可以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强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功能,缓解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不仅如此,其鸡蛋蛋白还可以带来一定的饱腹感,起到减少食物输入量,降低血糖的作用。

而针对于亚洲人群而言,由于饮食习惯问题,其脂类摄入量相对较少,并不如其他国家脂类摄入量高,因此在控制其他脂类食物的摄入量的前提下,适当摄入鸡蛋,不仅不会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反而还可以补充人体所需营养成分,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那么,除此之外,在食用鸡蛋时,还有哪些讲究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二、吃鸡蛋都有什么讲究?医生:这3个误区尽量避免

鸡蛋作为日常人们餐桌上常见的食物之一,大到风俗习惯,小到个人爱好,都有其独特的烹饪和制作加工方式。但是,在吃鸡蛋这件司空见惯的事情上,还是存在一些容易被我们忽视的误区,下面我就会从医学的角度出发,帮助大家讲解这些误区当中,以免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木质底板上的白瓷碟装着的蛋黄绵密蛋白细嫩的特产由鸡蛋

首先是避免食用生鸡蛋,随着时代的进步,市面上出现一些经过专业处理的无菌鸡蛋,其细菌指标均在安全范围内。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更多的则是普通的鸡蛋,并非特殊处理的无菌蛋。这些鸡蛋可能会存在一些病菌,尤其是沙门氏菌,需要特别注意。

它是一种能够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菌,广泛存在于哺乳类、禽类等动物胃肠道中。一旦进入人体以后,则可能会诱发急性肠胃炎,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而杀灭沙门氏菌的方法则是高温加热,因此食用煮熟的鸡蛋可以减少沙门氏菌的感染几率。

其次,不能只吃蛋白或蛋黄。有一部分人认为蛋黄的营养价值更高,吃鸡蛋只吃蛋黄;而另一部分人又会因为健身需要补充蛋白质、不喜欢蛋黄口感等原因只吃蛋白。其实,蛋白和蛋黄中都含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单纯只吃蛋黄或者蛋白,都是对食物和营养的一种浪费。

从成分上来看,蛋黄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D、E、叶酸、叶黄素等成分,其中的脂肪多数都是不饱和脂肪,能够保护血液当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起到调节血脂的作用;而蛋白中则含有水分、蛋白质、脂质以及碳水化合物,虽然不及蛋黄成分丰富。不过,蛋白中的蛋白质却是人体中各种组织器官的基础构成成分,可以帮助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所以,蛋黄和蛋白一同食用,才能保证身体吸收的营养更加全面,也可以相辅相成获取其他营养,达到保持健康的目的。

最后,煮熟的鸡蛋应避免冷水浸泡存放。通常来说,人们将鸡蛋煮熟后直接浸泡在冷水里,其主要的目的是利用蛋壳和蛋白之间热膨胀系数的不同,用冷水使温度骤降的后蛋壳就更加容易脱落。殊不知,这种剥鸡蛋的做法其实并不卫生,也不能作为保存鸡蛋的方式。

我们大家都知道,鸡蛋壳和蛋白之间存在一层白色的膜,可以保持蛋内水分、防止微生物侵入。但是鸡蛋经过高温烹煮以后,其白色薄膜则会被破坏,蛋内气腔中会逸出部分气体

一旦将鸡蛋快速置于冷水中进行冷却,在温度骤降的同时,鸡蛋内部可能会形成负压,使得水肿的有害微生物通过膜上的气孔进入蛋内,导致鸡蛋更容易腐败变质。当人们食用以后,则可能会出现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

当然,除了以上提到的三个方面之外,鸡蛋也并不是适合所有人群食用,所以下文当中就为大家列举几类不宜食用鸡蛋人群,希望能够提醒这部分人群在日常饮食当中尽量避免误食鸡蛋。

三、吃鸡蛋也会过敏?这几类人群,尽量离鸡蛋远一些

1、鸡蛋过敏者

说起过敏,大家都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少朋友可能会对花粉、宠物皮屑过敏,不小心接触以后,则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除了这些常见的过敏原以外,还有一类人群会对鸡蛋中的蛋白成分过敏。

在食用鸡蛋以后,机体摄入的蛋白质,可能会被自身免疫系统识别为抗原,并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导致过敏。轻则出现消化不良、腹痛、腹泻、斑疹等过敏表现,严重时还可能会出现头痛、喉头水肿以及呼吸不畅等症状,甚至会对生命造成一定威胁。

对于这类人群而言,应该避免食用鸡蛋,以及海鲜、乳制品等高蛋白质产品。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应该立即停止食用鸡蛋,并通过多饮水进行缓解,有必要的话,则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

2、高热者

发热是我们生病时一种常见的症状,在患病之初,医生会细心叮嘱患者应该注意补充营养,并推荐他们去食用一些有营养的食物。而对于患者家属而言,可能首先想到的则是鸡蛋。但是,对于发热的患者而言,其实食用鸡蛋并不适合。

正常来说,人体发烧以后,不仅身体会变得虚弱,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蠕动等功能也会随之减退,而消化酶的分泌以及其中所含的生物活性则会降低。虽然说鸡蛋当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但是这些营养成分不容易被患者脆弱的胃肠道所消化和吸收,如果过量食用反而会引起腹胀、腹痛等消化不良症状。

不仅如此,人体在食用鸡蛋时,其鸡蛋内部的蛋白质和脂肪会在正常代谢时产生部分能量,并以热能的形式发散出去,进而导致人体温度进一步升高,不利于发热者体温的降低。

3、血脂异常者

我们大家都知道,血脂异常患者体内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指标相对较高,对于食物当中胆固醇类物质比较敏感。而鸡蛋本身就含有丰富的胆固醇类物质,如果血脂异常的患者不控制鸡蛋的摄入量,长期大量食用鸡蛋,其体内的正常细胞可能无法代谢多余胆固醇类物质,进而导致血脂进一步升高。

当然,对于血脂异常的人群来说,并不是从此就要远离鸡蛋,毕竟鸡蛋中除了胆固醇以外,还含有其他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偶尔食用1到2个可以补充人体所需营养物质,保持营养均衡。

总而言之,鸡蛋对于人们来说有利也有弊,只要我们辩证看待,就能充分发挥鸡蛋的优势。那么,回归到鸡蛋本身,除了蛋黄、蛋白之外,还有一个被大家丢弃的部分就是蛋壳,那么蛋壳又具有那些作用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四、鸡蛋浑身是宝,剥下来的蛋壳可以补钙?

要知道蛋壳是否能够补钙,首先要从蛋壳的成分说起。鸡蛋壳是鸡在体内形成的,其中的80%以上的成分是碳酸钙。而市面上的一部分钙片,其主要成分和鸡蛋壳一样就是碳酸钙,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好像可以通过食用鸡蛋壳来进行补钙,但是实际上真的如此吗?

如果选择通过吃鸡蛋壳来进行补钙,一般是将鸡蛋壳研磨成粉状后直接服用,但是这些碳酸钙进入到胃部会直接和胃酸产生中和反应,难以被人体较好地吸收。因此,对于想要快速改善抽筋、低钙血症的人群来说,通过这个方法补钙不仅收效甚微,还可能会因为中和反应中释放的大量气体导致自己出现打嗝、腹胀等不适症状。

反之,如果本身胃酸缺乏的人吃了鸡蛋壳,虽然减少了中和反应的发生,但是可能会因为胃酸不足导致碳酸钙无法被完全分解,进而囤积在胃肠道内部,引起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

同时,我们自己制备蛋壳粉的过程中,可能无法保证研磨的细腻程度以及卫生条件。如果在研磨蛋壳以及储存的过程当中卫生条件不达标,其蛋壳粉可能会被各种致病细菌所污染,等到人体服用过后则会造成胃肠道细菌感染,出现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相比于一些绵软物体而言,鸡蛋壳的研磨难度较大。如果研磨不够细腻,蛋壳的碎片就有可能会直接划伤胃肠道,造成胃肠道出血。

因此,一般不建议吃鸡蛋壳补钙。如果日常想要进行补钙,可以通过多喝牛奶、酸奶等乳制品,还可以吃一些豆制品、鸡蛋、苋菜等进行补钙;当出现抽筋、腰酸背痛等缺钙症状时,也一定要及时就医,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服用相关的钙剂进行补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