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恨歌》排练照

12月23日,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根据王安忆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舞台剧《长恨歌》(上海话版)将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艺术剧院首演。昨天,该剧首次公开排练现场——说着上海话的“上海小姐”王琦瑶登场,一下把观众拉回了20世纪40年代的老上海。剧组还特邀钱程担当上海话语言指导。

《长恨歌》是当代中国著名作家王安忆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曾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小说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讲述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交织着上海这座摩登都市从20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从细腻动人的文字,到话剧舞台的生动诠释,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的舞台剧《长恨歌》首轮演出于2003年启动,一经推出便引起轰动。今年是《长恨歌》登上舞台的第二十个年头,它将首次以上海话演出的形式呈现,并启用全新的剧本,剧中包括第一幕的第一场、第二幕的第三场等剧情,都是观众从未看过的。

二十年的时间里,《长恨歌》原著作者、作家王安忆看过多次舞台剧版本的演出,在众多改编自这部小说的艺术作品中,她最爱的还是舞台剧,她说:“我非常高兴,能看到上海话版《长恨歌》。”编剧赵耀民表示:“为什么这部作品演到现在,还能受到观众的欢迎,我认为它产生了一个文学的经典人物——王琦瑶,她已进入古今中外文学经典人物的长廊。同时,王安忆老师塑造的这一人物,也凝固在了上海文化的永久记忆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钱程(右)指导演员

为了让演员能在台上说一口正宗的“上海闲话”,此轮演出特邀钱程担当上海话语言指导。在建组前,剧组就组织了多次剧本朗读,演员精心打磨台词。钱程说:“标准的上海话分尖音和团音,有种话分文读和白读。上海话不像普通话,普通话是四声,上海话有五声,第五声叫‘入声’。”

在排练指导中,钱程从上海话的规律讲起,帮助演员提升台词发音。同时,钱程也对演员提出严格的要求,他希望在剧中解放前的一段戏中,演员能把上海话的尖团音运用得多一些,因为那个年代的人比较讲究上海话的吐字发音。随着剧情的发展,到80年代,发音可以稍微松一点,毕竟随着时代的发展,上海话也会有现代的意义。他表示,希望喜欢上海文化的观众们来看这个戏,来品味剧本文字中的上海味道,同时通过演员的演绎来传播标准的上海话,传承地道的上海地域文化。(新民晚报记者 吴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