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带着大家穿梭时空,见证了2023年“三城三都”建设的诸多精彩回忆。

今天,我们将继续同大家一起品尝这座文化名城中的文体旅“盛宴”

“乙类乙管” 出境游再火

今年1月8日,新冠从“乙类甲管”措施变为“乙类乙管”。上海、成都等机场迎来了防疫政策调整后的首批海外航班。

同程旅行数据显示,1月8日出行的出入境机票订单量同比增长628%,创下2020年3月以来的峰值。其中,入境航班订单量占比48%,出境航班订单量占比52%。当天,通过同程旅行预订机票的中国出境游客,飞往了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座城市。

“乙类乙管”后的首个春节,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踏上旅途,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旅游市场交出了一份三年以来最好的成绩单。

四川首个 村级文联

今年3月19日,四川省第一家村级文联——邛崃市夹关镇熊营村文联正式成立。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组建村文联,就是要通过营造浓厚文艺氛围,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将源远流长的乡土文化传承下去,传播开去,建设幸福和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成都大运 不说“再见”

7月28日晚,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举行。这是继北京、深圳之后,中国大陆第三次举办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也是中国西部地区首次举办世界性综合运动会。

本届大运会开幕式以“成就梦想”为主题,贯穿其中的巴蜀文化,尤其令人印象深刻。蜀锦铺就的“锦绣之路”、31人“变脸”方阵、呆萌可爱的“蓉宝”秀、神秘的金沙太阳神鸟……最终汇聚成璀璨的太阳之光,点燃了大运会的主火炬塔,让成都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赛事名城,闪耀在世界舞台之上。

12天时间里,来自113个国家和地区的6500名运动员在大运会赛场上展开角逐。中国队总计获得103金40银35铜,奖牌总数达到178枚,金牌榜、奖牌榜双双高居首位,同时创造了参加大运会的历史最好成绩。

随着8月8日闭幕式的举行,成都大运会落下帷幕。但落幕却不意味着说“再见”,成都大运会留下的场馆、设施以及那阳光向上、拼搏不息的大运精神,将化作成都赛事名城的财富,长久延续与传承。

百年“戏窝子” 重装归来

1908年,红星路内侧华兴正街的悦来茶园开业,茶园亦戏园,是成都近代文化史上第一个大型的、正规的剧场。

新中国成立后,悦来茶园改名为“锦江剧场”,2001年,原来的锦江剧场建成并更名为“川剧艺术中心”。

2020年,有着百年历史的川剧“戏窝子”悦来茶馆开始拆除重建工作,随后锦江剧场、成都川剧艺术博物馆也进行了改(扩)建。经过3年的建设,成都川剧艺术中心的工程主要建设项目已经基本完成,今年9月,百年“戏窝子”重装回来。旧貌换新颜的川剧“戏窝子”,将为成都建设世界音乐之都,拼上一块最具地方特色的“拼图”。

成都马拉松 双破纪录

创始于2017年的成都马拉松,近年来已经成为一项在国内外颇有声誉的赛事。2019年,成马成为国内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世界大满贯候选赛事。今年10月29日,2023成都马拉松鸣枪起跑,来自全球的35000名选手参赛。

经过激烈的争夺,最终,埃塞俄比亚选手格布雷在男子马拉松项目夺冠,他的成绩为2小时9分49秒,打破此前2小时9分52秒的赛会纪录;女子组冠军则归属于巴林选手达莉拉,她的成绩为2小时26分46秒,打破了此前2小时29分05秒的女子赛会纪录。

竞技水平越来越高,吸引更多的高水平运动员参赛,也是成马与悉尼马拉松、开普敦马拉松竞争成为世界第七个“大满贯赛事”关键一步。2023年成都大运会与成马的交相辉映,是对成都高质量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最有力的佐证。

【专家同期声】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 陈实

2023年的成都,以“三城三都”建设为抓手,注重成都城市文化内涵重塑与品质提升。

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助力文化乡村振兴。“四川第一个村级文联在邛崃市夹关镇熊营村成立”,成为文艺助力乡村振兴探索的新标志,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重要实践。

抓住办赛营城契机,提升城市对外传播能力建设。大运会、科幻大会等赛事展会的举办,展现了天府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对外显示了城市在重大文化活动上的强大执行力、动员力,加深了对这座城市天府文化的独家记忆。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吴亦铮 海报 苏莹 责任编辑 何齐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