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归诗味

文/叶坛

诗应比其他体裁更凝练,更美,更耐人寻味,这种特性就是诗味。当今在诗歌和诗作者数量上来看。大约都比任何前代都多,但就所见的大量诗作品来看,无论自由诗,还是传统诗词,多不能振聋发聩,使人拍案叫绝。我觉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诗味。

先说自由诗吧。自由诗的兴起,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的,它的产生,好像是一些留学外国的人掀起的。这些人接触了外国诗文,了解了大体意思后,便用中国白话翻译出来,当时很可能没细究中国和外国诗的差异,体味外国语那样写是诗,汉语那样写是否也是诗等问题。于是只将原诗大体意思翻译了出来,丢失了诗句词语搭配之间产生的意境和语音连接之间产生的音乐氛围。更说不上仔细思考汉语怎样反映才能尽量多地保留原诗诗味等问题。而随后所倡导的自由诗创作,是模仿这些翻译诗的。模仿淡化了诗味的翻译诗兴起的自由诗创作,要使诗味不淡化谈何容易?虽然有些人也可能试着尽量准确使用外国诗创作的某些技巧,创作出一些比较喜人的作品,但大多数人只做到生硬地搬用,很少考虑这些方法是否能反映出自己所要表达的诗意和诗味,甚至后来,一些人只重标新立异,不惜以破坏汉语语法、汉诗诗味为代价,张扬非诗理念,使自由诗创作越来越于中国大多数人的欣赏趣味偏离。

再看传统诗体创作。如今虽在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氛围中解脱出来,但前一时期的否定,使许多人失去了了解和掌握精华的机会,使不少人如今只在一些体等外衣上争吵,根本难以切入诗的本质中。格律派好像认为唐诗的成功,只在于总结出律绝的格律,而不细想宋以后不少人死守格律一丝不苟,却为什么写不出超过唐诗或与之媲美的作品?为什么唐以前诗人不知道格律,也能写出流传千古的好诗?而新体派又说格律是限制感情发挥的桎梏,以古今平仄、音韵不同否定格律,以致写出不少顺口溜式毫无诗味的所谓“大众化”诗。我觉两派都各执偏见,都只是在诗味之外徘徊,这种争论对提纯诗味的作用是不怎么大的。

诗味是无论初看还是细细玩味都使人心动的魅力,是使人读之顺口,听之悦耳,观之醒目,用心把玩,馨香满口的神韵。诗味需要诗人命运与现实碰撞激发情感涟漪;需要诗人才情、语言、音乐等禀赋高度凝聚激发智慧光华。诗人以这种深情和光芒写诗,无论用什么体去表达,都会有诗味的。这种诗味不是看得见摸得着,可以一成不变传授给别人的教条。它在每首成功的诗里都是独一无二的,任何高明的翻译家也不可能翻译出与它全等的作品的。因此我觉当今新旧诗之争,传统诗守不守格律之争,都只是在抓皮毛。诗应注重的是其本质,是诗反映出的诗人精神,而不是形式。无论什么诗,都应在提炼诗味上下功夫,都应找归属于这首诗的诗味。

作者简介叶坛,本名叶士赟,八二年始创作,完成诗文集多部。即将出版《叶坛中篇小说集》、《拴定诗集》两部。

(责任编辑: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