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兵制度起源于明朝,历经数次变革与发展,在明朝末年基本成熟。

而清代承接了明代的制度,权力变化不大,唯一的区别就是清代多出了满、汉之别,因此使得总兵制度变得更加复杂化。

——想要真正弄清楚明、清代总兵的权力,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总兵制度的起源,以及总兵权力的历史变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总兵之源起

根据《明会典》记载:凡天下要害处所,专设官统兵镇戍。其总镇一方者曰镇守,独守路者曰分守,独守一城一堡者曰守备,有与主将同城者曰协守。又有备倭、提督、提调、巡视等名其官称挂印专制者曰总兵,曰参将,曰游击将军,旧制俱于公侯伯都督都指挥等内推举充任。

从记载可知,明代总兵乃是镇守地方之要害者,是握有兵权的实权人物。不过,关于总兵之起源,历史记载却有很大的偏差。

例如《明会要》记载:洪武二年十月设总兵官。但根据学者研究,洪武二年第一次出现总兵一词的记录,但该词语一般和统兵类似,并非官职名称。

到洪武二十年,历史开始出现持总兵官印的记录,其中冯胜就手握总兵官印,此时“总兵”一词才开始和官职荣誉挂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明代真正将总兵一词变为实际职务,还得等到镇戍总兵的出现。

史书记载,朱棣夺取帝位后,任命郑亨担任总兵官镇守宣府,从此以后,永乐一朝开始频繁出现总兵镇守重要边镇,总兵变成拥有完整内涵的职务,开始冲击朱元璋的卫所制度。

在洪熙皇帝时期,明代卫所制度日趋崩坏,在新朝的推动下,新的总兵职务体系最终形成,并且以卫所制度为基础,组建了新的总兵管理体系。

不过这里又出现一个新问题,根据《明史》的记载:总兵官,副总兵官,参将,游击将军等植物无品级无定源。

——这又似乎在告诉我们,总兵制度有其实,而无其名,一如明代的不定制官职巡抚,随着局势的变化而逐渐变成定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明代总兵的权力变化

根据史料记载,总兵制度的登场就是为了解决卫所制度的腐败,因此在洪熙皇帝后,总兵的职能与都司职能合二为一,成为了一个以卫所制度的全新体系。

其职能和权力与都司一样,包括整理防务,训练军马,清查屯田等。

关于总兵手下的管辖人数——以广宁总兵府为例,在洪熙朝以后,其下兵员为7484人,当时有人依旧有人称总兵为千户。不过相比较而言,总兵的兵权远大于千户。

至于总兵的品级问题,因为明朝并未有宪法进行规定,因此总兵上任之时的头衔往往高低不一。

例如,明代成化年间,有官员以都指挥佥事担任总兵官,可他手下的参将却是都督同知,由此可见,总兵初期的头衔与其职务存在较大的差异,甚至还出现了比下属级别更低的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正因如此,成化二十一年,有巡抚上疏朝廷,鉴于有副总兵和参将与总兵同为都督佥事,因此建议总兵级别更近一级,以重其权,皇帝当场同意,此后总兵的头衔才逐渐提升。

在总兵制度逐渐成熟后,总兵的权力却依旧经历了起起落落。

首先是出道时的巅峰,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成祖时期的甘肃总兵宋晟,以及宣德时期的四川总兵陈怀。

宋晟此人在成祖一朝威名赫赫,号称四镇凉州,前后20余年,威信著于绝域,以至于御史数次弹劾其飞扬跋扈专政一方。

至于四川总兵陈怀,此人也被御史参奏:每旦,分三司官分班立,有事跪拜。怀中坐称旨行遣。如此越界之举,可见总兵权力之重。

可惜,因为总兵权力过大,很快引起包括明成祖在内的历代皇帝的警惕,尤其是成祖和宣宗皇帝,二人数次派出太监去监视总兵,以皇权、宦官对其进行制约,总兵权力开始逐渐得到约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正统天顺年间,明朝开始大量设立巡抚和总督职务,所以说这两个职务也非定制,但因为乃皇权派出机构,代天巡视,各方不得不对其低头,乃至于地头蛇总兵也逐渐的屈从于这些人。

——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云南沐家。

作为镇守云南的总兵,沐家初期号称“云南王”,但随着镇守太监的到来,再加上巡抚和总督的先后设立,沐家从此不能一言堂。

凡有大事,必须召集太监、巡抚、按察和三司会议后行,行事颇多掣肘。因此,总兵一度成为了受气包,被各方势力打压,被文官和宦官压制的抬不起头来。

不过,总兵制度到底是一种军事制度,和平时受到皇权的猜忌和打压,但一旦战争到来,总兵权力又将反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果然,到嘉靖皇帝时期,南北外患此起彼伏,北边的蒙古入寇和南边的倭寇袭扰脚的大明朝不得安宁,不得已,朝廷开始再次重用总兵,再次放大总兵的权力。

史书记载,此时总兵出现了两个极品人物,一个叫李成梁,一个叫戚继光。

李成梁当过辽东总兵,镇守辽东22年,先后奏大结10次,皇帝对其十分看重,乃至于祭告郊庙,向祖宗报喜。当时史官称赞:“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也!”

至于戚继光,那自然也是威震天下的存在,总理三镇练兵事,镇守16年,边境无事,又得张居正高拱徐阶等人重用,纵横内外,无人敢惹。

当然,除这两位极品人物以外,其他总兵也在各方面得到增强——具体体现在总兵可拥有相当数量的“家丁”,还拥有尚方宝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家丁这一项,我们可不要小看,将军乃是为朝廷当差,手下的士兵也是朝廷的人,哪怕统兵百万,一旦被解职归田依旧只能孤零零一人。但有了家丁后就不同了,这些家丁是与其生死与共之人,拥有他们,便始终有了豪强的实力,进退皆显赫。

——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吴三桂,其手下有三千家丁,虽然不过只是一总兵职务,但辽东的总督都不得不对其多多倚仗,明清双方都对其好好有加。

至于尚方宝剑,那就更加了不得。

客观来说,文官节制武官,武将不得随意造次。但有宝剑后,该剑可以掌管文武官员的生杀大权。史书记载:戚继光在蓟镇,手握生杀大权,文武官吏皆仰其鼻息,由此可见武将对文官的制衡。

到明朝末年,总兵权力更甚——例如总兵毛文龙,手握御赐宝剑,与明清左右逢源,号称威震一方。其他的总兵也多有跋扈,屡屡不听从崇祯调令,可谓割据一方。

因此,综有明一朝,总兵权力经历了由极盛到极衰再到反弹的阶段,总的来说,权力非常大,至少也相当于现在的实权军长职务,而且多数拥有中央特派员身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清朝的变迁

按理来说,清代取代明代,也基本承袭了明代的制度,总兵制度基本被完好的保存了下来。那么清代的总兵权力和明代基本一致吗?是,也不是......

之所以说是,是因为总兵制度并没有明显变化,只是更加成熟了。

之所以说不是,是因为清代的局面比明代更复杂,除了明面上的官制以外,还掺杂了满汉分流,如此在简单明了的官制级别之上,又加入满、汉的分级,让总兵制度变得更加尴尬。

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1、绿营兵制

众所周知,在明王朝时期为大一统王朝,国内不存在民族分裂,因此明朝的军队通通都是一体化,具体的区分只有中央军与地方军队,然后然后按照总督巡抚以及总兵副总兵等划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清朝却不同,清朝以不足20万的满洲八旗兵打下天下,需要统治上亿人口的明朝,因此清代的兵制实行的是经制兵,即八旗兵和绿营兵共同组成。

八旗兵自然不用说,乃是清朝的核心武装力量,入关时为18万,他们一部分守卫京师,一部分驻守重要城镇。

不过因为明朝版图过大,因此十八万八骑兵分散各地,人数非常稀薄,所以绿营兵承担起了地方驻守的重要任务。

绿营兵是相对于八旗兵的汉人武装力量,虽然在国家政策优待和装备水平上远远逊色于八旗兵,但他们人数最多,分别镇守各方。

——其中,绿营兵分为陆军和水师,编制上分为标协营汛4级,各省的绿营兵由提督和总兵统帅,一般是一省设一提督,重要地方设立总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提督又是新出现的职务,他们的级别极高,一般为从一品,和总督一个级别,地位高于巡抚的正二品,那自然也是完全能够碾压总兵。

根据清朝的记录,全国一共有提督23人,总兵83人。

2、权力的第一轮稀释

很明显,总兵乃是绿营兵的统帅,虽然也是位高权重,也是全国的百强人物。

但是在清朝,绿营兵一直不受重视,正如1717年史书记载,康熙皇帝的言论:凡地方有绿营兵丁处,不可无满兵。这也正应了清朝的政策,保持对汉人的绝对警惕,保持对绿营兵的利用和限制,扶植与防范。

在如此打压政策下,绿营兵不仅要如明朝一般,继续受到文官的打压,还要加上了满族人对他们的歧视政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曾国藩的湘军为例,在练兵之时,他的团练部队遭到绿营兵的排挤打压,他本人差点因为兵变被杀。

——而这些嚣张的绿营兵,同样遭到了满洲八旗兵的打压和欺负,死伤更是常有之事,更甚于曾国藩的遭遇。

除了人格受到侮辱之外,绿营兵的装备和待遇也是差得老远。

《清史稿》记载:1715年有人奏请捐造子母炮,康熙批复,子母炮乃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断乎不可!由此可见,统治阶层对于绿营兵的装备问题可谓是防之又防。

在待遇方面,二者都实行的是薪给制,即每月有一定的军饷,每年有一定的岁米。但八旗兵的待遇要远高于绿营兵,二者相差多达十几倍。

在这样的政策下,作为绿营兵的头目,清代总兵大人可到手的白银相较于其他人数量差距极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2018年广州市考古发现的清北海镇总兵郑润材的墓葬为例,这位北海镇总兵奉薪银和养廉银合计超过2000两,虽然看起来数量不少,但其戎马生涯41年仅有如此家财,可谓寒酸。

再加上满洲八旗历史上对汉人总兵的歧视、打压,也的确有可能出现电视剧中的精彩片段,总兵对提督大人磕头称奴才,结果还被人戏称为外家人,剥夺他称奴才的资格。

3、权力的第2轮稀释

除了满汉的分化以外,清朝的历代统治者也对总兵制度进行了多次阉割。

首先,在对总兵的任免上,清朝明文规定:提督和总兵需要由兵部开列请旨简放,绿营将帅的任免权皆由皇帝一人来决策。

如此一来,总兵不再由巡抚和总督推荐,而是绝对的由皇帝掌控,不得不臣服于帝王。

其次,总兵再也不得享有明代的总兵的家丁额度,将铃声调离任不得携带兵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应该说,这项规定是对总兵制度的莫大打击,历史上吴三桂即使脱离了总兵职务,也依旧拥有3000死士。

如今总兵上任卸任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们就变成了“光杆司令”,不仅不能威胁皇权,更不能在有底气与提督和巡抚博弈,彻底沦为了官僚奴才。

而且根据学者分析,清代的总兵制度犹如宋代的兵将分离制度一般,将官不能世守一方,必须频繁调动,最后到达兵不识将这样的地步。

如此一来,总兵就成为了“空降领导”,虽然在法理方面似乎与明朝总兵相差不大,可实权却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结语

综上所述,明清两代的总兵在法理上都是高级军官,全国也不过寥寥80余人,绝对称得上是军级干部。

但是,明代和清代的总兵在实权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明代总兵手握数千人,多达上万人,镇守一方,为所欲为,甚至还有皇权特许,做到了以武抑文的极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清代由于满、汉矛盾的缘故,总兵虽然还是总兵,可其头上多了一个提督,提督之上又多了一个满洲八旗,此外还有统治阶层对总兵以及绿营兵的层层阉割,最终将总兵变成一个没有实权的高级职务。

因此,如若要穿越回到过去当总兵,那还是得去明朝,不要选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