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我们直面世界时,无论身处的地理环境,还是文化环境,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了我们的观察对象。甚至当观察的主体改变时,我们自身也会成为景观的一部分。第5届NOWNESS天才计划全新特别策展单元:风景档案(Landscape Image),尝试⽤不同的媒介去探求关于“景观”的坐标系。

此次特别策展单元收录了四部影片:Ana Vaz《The Age of Stone》、刘雨佳《手的沉默》、高元《夹江公园》、刘博濠《同一个,另一个》。四部影片彼此形成了对话,展示着在不同文化、不同媒介中的景观的切面。12月16日和12月18日,这四部作品将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大家见面。

我们不曾靠近那个地方,我们只是茫然闯入了一片禁区,我们和每天熟悉的生活又有着多远的距离。当一幕幕景观在镜头中流动或凝固,“景观”短片交代着一个人和一个场所的生活景象,但它们又是一个清晰完整的文明碎片,混杂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NOWNESS与本次特别策展单元中的导演开展对谈,在错综复杂的观察与被观察中,大众视野中模糊的风景慢慢显现,那是一些比空间更像时间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夹江公园

在艺术家高元的《夹江公园》中,辽阔的景象巧妙地被一座县城、艺术家高元和姑姑相隔40年的旅程交织。影片以多年前姑姑和他的书信铺叙。夹江在片中是陌生的景观,有着建设停顿的“遗迹”,有大多数县城普遍的生活,高元以陌生来客的旁观者观察一切,又在和姑姑看似聊家常的信中为这场闯入找到联结。以下是NOWNESS与导演高元的对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NOWNESS:最初你是怎么发现这个“地点”(夹江水上公园)的 ?

高元:真实情况的确就像片中旁白所说,我的确因为偶然接到一个拍摄的活儿,才来到夹江。在那之前,我对夹江一无所知。时间刚好在端午节前后,很多长江边的城市会利用端午这个时节在江中举办龙舟赛或庆典。江边因此临时被圈了起来,看起来像个“水上公园”,但平时是夹江的日常公共区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元《夹江公园》,CG渲染的龙头与现实影像结合

NOWNESS:你为什么会对迁徙或者说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感兴趣?

高元:中国人讲究安土重迁,迁徙对中国人来说是很大的抉择。我们的历史伴随着大规模和持续性的迁徙,也正是这种迁徙流变不断塑造出地域文化。我父母双方的家族都是在三线建设时期从各自的家乡迁徙到了西宁,他们在西宁相识、结婚并生下我。我童年期间,家乡经常被谈及,家乡的口音、生活习惯等等也都内化在生活的细节里。最终这些又会慢慢和所在地有所融合。这一点在我身上有很直接的感受,所以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也是经历使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元《夹江公园》,夹江某工厂

NOWNESS:做这个片子的出发点是什么?基于怎样的感受和观察?

高元:川渝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当时有大量的北方人来到这里。夹江就是很典型因三线建设而变化的县城。这里今天还生活着很多那时来此的外地人,他们操着各种口音。很容易让我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到父母和家里的长辈。他们应该会有很多共通的记忆,而那些记忆也会慢慢随着他们的老去逐渐淡去。在宏大时代和微小个体之间那些可叙述和无法叙述的,也许可以用一部影片来回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元《夹江公园》,夹江县郊某公路

NOWNESS:在回溯背景信息的时候,有哪些档案资料会让你感兴趣?你在影片中是如何使用它们的?

高元:拍摄期间的确有去了解当时的背景信息,但在影片中我并没有刻意使用这些资料。我比较关注的都是很个体的案例,例如一些个人的书信或者叙述,个体的内容因为具体所以很打动我。所以我最终希望能把一些个体的片段结合我自身的经历,转化成共同的情感放在影片当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元《夹江公园》,影片开场画面

NOWNESS:片中叙述信件的女人是谁?你对“信件”这种媒介有什么特殊性?

高元:那个女性是我姑姑,她十几岁随我爷爷奶奶从沈阳来西宁,她讲话时还略带一点沈阳口音,我当时想到请刘丹老师来读这段旁白。她也是沈阳人,口音和我姑姑很像。我和刘丹老师简单沟通了之后,她很准确地切中了其中的情感和节奏。80后、90后应该是经历书信的最后一代了,书信有种很强的仪式感。这个仪式感不仅是纸笔的物质性,还有被私密化的时间。一次收信和回信,情感会在这个时间尺度中蔓延幻化。随着电话和互联网的普及,信件很自然被人们放弃了。它太慢了,或者说我们太急于得到对方的回馈了,在效率和浪漫之间,浪漫是不重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元《夹江公园》,夹江边坐着的人

NOWNESS:你对“景观”的理解是什么?你认为你的片子属于景观电影吗?为什么?

高元:通常“景观”可能泛指自然景象,但在今天的艺术创作语境下,“景观”更多指向居伊·德博所提出的“景观社会”。在他的理论批判的框架中,当代社会正是由各种图像、影像构建起来的。不过,一种理论或标签会让我们更快速地理解某个作品,但同样会让路径变得单一,会遮蔽更多东西。所以一部电影属于什么并没那么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元《夹江公园》,端午节前后,夹江边被布置成了“水上公园”

NOWNESS:影片制作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分享?

高元:晚上一定要到夹江广场去看看广场舞。

《手的沉默》

在《手的沉默》中,和田的纺织作坊里的维族女工、织毯上歌颂式的图纹、一件被上锁的普通工具,边缘的尴尬和处境就在他们的日常中,当通过影像媒介转手,日常变成“景观”,又有了新的意义。以下是NOWNESS与导演刘雨佳的对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NOWNESS:你以往的作品都关注到边疆的风景,对你来说“边疆”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刘雨佳:我认为“边疆”是一种“接触地带”,不同的文化、民族、激进的社会力量在这个空间相遇并相互较量,它有很多的复杂性和冲突。相较于内地,它有更多的层次。另外边疆地区的风景地貌、生态系统相对来说也更有复杂性和特点。

NOWNESS:做这个片子的出发点是什么?基于怎样的感受和观察?

刘雨佳:《手的沉默》是我意料之外的一部作品。我2019年去和田,最初是想拍玉龙喀什河干涸的河道、玉石的开采与贸易。但因为我是第一次去,就先参观了和田地毯博物馆等博物馆,其中像汉代织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等古老织物很吸引我。我还参观了当地最大的地毯工厂——纳克西地毯厂,当时一进工坊空间,我就被那个氛围吸引住了:女工们在用维吾尔语窃窃私语,她们优雅而美丽,我像置身于一个陌生的世界,耳边是我完全不懂的语言。她们劳动时的体态、打扮、姿势、年代悠久的手工工具都很吸引我,当时就想记录她们的工作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雨佳《手的沉默》,正在织布的纺织女工

NOWNESS:你认为片中哪个局部景观构成了全片的表达焦点?

刘雨佳:她们在谈论如何向我们(拍摄者)解释工具被上锁链的事,最后她们告诉我们,是为了小孩子的安全,所有锋利的工具都被锁住了。这是一个很心痛的时刻,它隐藏在一片轻松的窃窃私语氛围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雨佳《手的沉默》,正在裁剪布料的纺织女工

NOWNESS:当我们以外来者身份进入某个地方和文化,这种视角和本地人是不同的。你如何思考外部视角与内部视角之间的差异?

刘雨佳:我都是从外部视角出发,我完全不了解我的拍摄对象,我感兴趣的正是以陌生人的身份进入陌生的世界,最后将所有现实经验整合进自我的想象图景中。外部视角的距离感会产生现实和虚构的某种张力,它不一定代表着某种真实,但它更多地与个体的精神世界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雨佳《手的沉默》,和田的纺织作坊中,织毯上歌颂式的图纹

NOWNESS:为什么你会特别关注“人的局部”?

刘雨佳:《手的沉默》里的手,感觉是另一种表情和语言传达,它跟影片里的窃窃私语是两种表达媒介。

NOWNESS:你对“景观”的理解是什么?你认为你的片子属于景观电影吗?为什么?

刘雨佳:我不知道什么是“景观”电影,但我的所有创作都跟“风景”密切相关。我认为风景是一种过程,历史寓于风景之中。风景也是一种媒介,是一种时间的容器,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和分析风景洞悉过去、现在和未来,形成一种关于时空的旋涡式体验,在风景里展开人、植物、动物等万物有灵的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雨佳《手的沉默》,和田市场里的女性们

NOWNESS:影片制作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分享?

刘雨佳:每次后期都非常痛苦,倒是“旅行拍摄”这种方式让我遇到过很多有趣甚至恐怖的事。今年1月,我和团队在长白山地区拍摄,当时计划造访一位朝鲜族的女巫医。我之前拍过她两次,都很顺利。在1月拜访前,我们准备了很多新年礼物。但她刚好去三亚度假了,人不在家里,于是礼物就转送给了附近一位道士。这之后,我和团队就遭遇了一系列意外。无人机飞丢了,车差一点点就翻下了高崖,后面又遇上了撞车。第四天,新换的车又在松花江面的冰雪里陷车了。当时已是傍晚,江面零下四十多度,手机没信号,这已经很危险了,因为在夜里人很容易失温而死。但这个时候,我们遇上了两位醉酒的东北大叔,他们开着拖拉机把我们的车拖了出来。这种类似于遭到“诅咒”的经历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在旅途中,你会遇到很多不能提前预料的事情,可能是惊喜,可能是温暖的情谊,也有可能是危险。但你只能不断地升级打怪。

《同一个,另一个》

来自某个年代的电视、新闻、电影影像带着特定年代的信息、事实和文化风貌,也成为一种景观。刘博濠在影片中借用了瑞士国家广播电台的历史档案,用AI识别影片中出现的人、事、物,或错误或正确——人工智能的“所见”与我们对它的所见交织出多重视角,而历史档案中看似离奇的人偶画面又模糊了原本的异样感,被自然划入人类这边,站在了AI的对立面。以下是 NOWNESS与导演刘博濠的对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博濠《同一个,另一个》,油画片段

NOWNESS:这部短片和你过去的作品截然不同,至少手段上如此。起初尝试AIGC的原因是什么?

刘博濠:在之前的作品里,我更多是将影像素材作为一手资料使用,可能是纪录片、社交媒体甚至是直播录像。这次参与到洛加诺春季学院,主办方要求我使用瑞士国家广播电视台的素材库完成一部短片。如何挖掘档案,如何为历史素材赋予新的意义,是我一开始想用AI识别和生成的原因。这个过程让我思考到阐释(和反对阐释):我们观者对影像的解读,是否也是AI生成过程中的提示词,抑或是传播时的井字标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博濠《同一个,另一个》,相机镜头片段

NOWNESS:大量历史档案片成为片中素材,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挖掘过程?你认为互联网是一个怎样的景观世界?

刘博濠:一个国家电视台的素材量确实很大,但对于AI视觉识别都是小问题,目前精确度和功能性一直在发展,而且非常快,比如最新发布的GPT-4V可以解读一段比赛视频了。互联网上有着更大量的影像素材,我们想看什么都可以搜名词。在我看来“搜索”是释义的预动作,期待相同文字解释的画面被看到。因为算法和大数据,现在的互联网也在解读我们并提供给我们一本分类辞典,还有一个无形的编辑帮我们选择每日词汇。AI会将这种释义超越文字和局部,甚至可以有情感和幽默感地帮助这个无形的编辑做一本更符合的影像辞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博濠《同一个,另一个》,城市夜景片段

NOWNESS:现实中与人对话 vs 面对数据和影像,是两种状态;也是你过去作品和这部影片的不同之处。分享一下创作心态上的区别?

刘博濠:这是我第一次做实验电影,没有在意叙事和实拍,把全部的重点放在利用AI这个强大的工具也乐在其中,尤其是图像生成的偶然性。我拍摄纪录片或者剧情片也很喜欢偶然性。如果说实拍加叙事是清蒸一条新鲜的全鱼,影像资料像是一个个豆豉鲮鱼罐头,你可以直接吃,也可以撕碎炒油麦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博濠《同一个,另一个》,AI正在识别视频内容

NOWNESS:在制作过程中你运用了AI生成绘画、AI声音等新技术。这些技术如何反过来影响了你的表达?

刘博濠:在人工智能领域有个有趣的实验叫“中文房间”。我这个片子在瑞士的意大利语区完成,所以我觉得创造一个意大利语的中文房间很有趣:让一个说意大利语的AI说中文。AI在现阶段只是一个辅助工具,我也试图让其剪辑多个版本作考虑,目前来说还不是很理想,不过有几个很鬼畜的地方影响了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博濠《同一个,另一个》,看镜头的小朋友片段

NOWNESS:电子屏幕上的一切都在成为新的“景观”,如果我们姑且将所有社交媒体上的视频、图像称作“电子景观”的话,你会如何概括它的特征?

刘博濠:影像一直以来都是景观,是有吸引力的。结合我这次的创作,我更加相信影像的产生过程在未来可以更加虚幻。尴尬的是目前AI还没发展到一个完全让人分不清虚实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大多还是相信眼见为实,掺杂虚实的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是危险的。我希望当完全无法区分景观的虚实的时候,现实的虚实也就不重要了,但无论虚拟还是现实,都会有货币。人工智能无疑是景观的推广者,因为其本身是基于这个庞大的可见的(好的)经验。我在创作过程中理解AI的自我审查,同样愈加对于同化感到不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博濠《同一个,另一个》,山景片段

NOWNESS:你日常手机上最常刷什么视频内容?

刘博濠:去年之前几乎没有看过抖音,我有一次回家陪我奶奶,她是重度用户。后来我也爱不释手,它有自己独特的视听语言。B站用户会标榜自己是更前卫的,会在抖音的鬼畜视频下评论:“这对抖音还是太过超前了。”我这个片子很大程度上受这两个视频平台影响,而且我相信年轻人的流行视听一定会影响未来的电影。如果AI是一个没有偏见的接收者,我相信也会在其创作中体现。

《The Age of Stone》

遗憾的是,巴西导演Ana Vaz《The Age of Stone》因为客观原因暂未能采访到,我们将对《The Age of Stone》作出文字阐释。

《The Age of Stone》将镜头对准巴⻄丛林深处,抵达正在建造中的纪念碑。当丛林生态中出现采石场机械声和人声,传统和现代相遇形成了新的⼀层景观结构,此刻⼈造建筑与⾃然景⾊的互⽂有如“神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na Vaz《The Age of Stone》,纪念碑建设现场

导演Ana Vaz的创作离不开“家乡”、“第二故乡”、地缘关系等关键词,不仅是因为身处在全球化和高度迁徙的语境中,还因为家庭的集体回忆。Ana Vaz是巴西一位音乐人和演员的女儿,其父母曾参与的1968年巴西影片《巴西利亚》拿下了当年巴西利亚电影节奖,甚至她的出生也被父母记忆成“影片上映9个月”后发生的事。因此,故乡混合了其家庭特殊且集体的回忆,同时,这座只建城不到一百年的现代主义新城让长大后的她又心生悲悯,尤其当她看到欧洲这样的“彼方”之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na Vaz《The Age of Stone》,一个工人背对镜头

《The Age of Stone》更像是她多次通过镜头展开家乡溯源旅程中的一站,通过城郊浩荡的纪念碑建设工程和孤独的采石场,用文明背影反射城市。工人和鸟、被镜头仰视的高耸纪念碑墙垣,都呈现出人致力于接近“神”的劳碌与大自然鬼斧神工之间的反差。尼迈耶式的巴西现代主义建筑被生硬的石头堆取代,现代主义化作寂寞无比的景观,寂寞得就像在高原上空降的巴西利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na Vaz《The Age of Stone》,工人们在施工现场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别策展论坛以“比空间更像时间的地方”为主题,更多地作为此次特别策展单元深度交流的延伸,从影片样本出发讨论拍摄动机、拍摄理念,并由此延伸至关于“景观”的内涵。在此背后,更想通过“景观”引申出具有时间和空间双重含义的“档案”内涵,以及其背后指涉的历史样貌与社会规则。

我们邀请到了此次天才计划的复审、媒介史学者王洪喆担任主持人,作家淡豹以及来自该单元的三位导演及艺术家刘雨佳、高元、刘博濠担任论坛嘉宾,来到现场与观众展开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预约影展活动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