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围产医学学术会议上举办了医学人文沙龙,这是自2019年以来举办的第三场人文沙龙,今年沙龙的主题为“纪念围产医学分会建会35周年暨严仁英教授诞辰110周年”。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医学人文与学风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五四,中华医学会专职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医学人文与学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国勤,医学人文与学风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邓蕊,副秘书长吕亚雯,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朴梅花等专家学者出席本次沙龙。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朱建幸、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陈倩主持沙龙。

人文沙龙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文沙龙现场

李五四副会长表示,2022年2月25日,中华医学会成立了医学人文与学风建设专家委员会,旨在团结引领广大会员和医学科技工作者,秉承优良传统和作风,弘扬医学人文和科学精神,倡导优良学风和科研诚信,优化学术交流环境,促进医学科技事业繁荣发展。

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近年来在学术年会中举办医学人文分会场,表彰和弘扬老一辈医者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是中华医学会贯彻落实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促进全面加强新时代医学人文建设,推进医学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举措。未来,要继续总结经验,在各专科分会中推广。

李五四副会长对广大医务工作者提出倡议:(1)要做医学人文精神的传承者,医者肩负着救死扶伤的使命,不仅要医治患者身体上的疾病,也要关注患者的情感。(2)要做医学人文精神的践行者,学术与人文辩证统一,相辅相成。医学的发展,需要医学人文精神的支撑,医学人文精神的支撑越强大,就距离医学的初心越近。(3)要做医学人文精神的引领者,希望医学专家在做好临床科研工作的同时,能够言传身教、当好新一代医者的领路人。

李五四副会长希望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能继续培养新一代有崇高人文精神的医者,真正做到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敬畏生命、守护生命。

会上,专家学者齐聚,共话围产医学发展历程中熠熠闪光的医学人文精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杨慧霞教授,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史与医学哲学系唐文佩教授,中山大学历史系黄国信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张迪副教授,中华医学会李丹麑分别作了发言。以下为部分发言内容。

忠于学术、典范长存——回忆恩师严仁英教授

杨慧霞教授回忆道,20世纪80年代,中国孕产妇死亡和围产儿死亡率很高,严仁英教授主持开展了孕产妇、围产儿死因调查及干预;提出了高危孕产妇识别和转诊,建立了早孕期门诊;率先将国际先进的“围产保健”理念引入中国,倡导建立农村三级妇幼保健网。

严仁英教授提出了开展“预防神经管畸形”国际合作研究的建议,并在我国河北、山西、浙江、江苏4个省的30多个县开展了“中美预防神经管畸形合作项目”。

严仁英教授提出,出生缺陷的一级预防的重要性;证实了孕妇在妊娠前后服用小剂量增补叶酸,可以有效减少85%的胎儿神经管畸形发生。

在严仁英教授的推动和努力下,创建了中华围产医学分会与《中华围产医学杂志》。严仁英教授被韩启德院士赞誉为“中华知识分子典范,我国围产医学之母”。

中国围产医学建制化的历史

唐文佩教授从国外围产医学的建制化历程、围产医学引入中国、中国围产医学的建制化历史等角度梳理了围产医学的历史脉络。

20世纪60年代之前,对宫内胎儿进行临床评估的唯一方法是用听诊器听胎儿的心跳。20世纪60年代,迎来了4种创新技术的出现:羊膜镜检查、胎儿血液取样技术,羊膜穿刺技术和胎儿输血技术,这对怀孕和分娩期间孕妇宫内的空间探索提供了可能。产科医生开始意识到服务的对象要兼顾母亲跟胎儿,而且胎儿可能是更重要的部分。1967年Saling主张将以母亲为导向的产科,转向以母亲、胚胎,胎儿为导向的产科,他认为老式的结构,不仅阻碍了医学的进步,也是围产期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1979年,严仁英教授访美期间接触到了国外日渐兴起的围产医学,决心将围产医学引入中国,并提出围产保健。1998年创刊了《中华围产医学杂志》,同年举办了中华医学会全国首届围产医学学术交流会。

从血统改良到遗传“内卷”

张迪副教授通过梳理从古至今的中国优生学简史,探讨了优生的价值多元、社会公正、自治/自主性、遗传与环境等问题。

关于科学技术的伦理,张迪副教授提出什么是“值得被生下来的人”“生殖意愿应该由谁来做决定?”等值得思考的问题,他认为医学专业人员可以通过沟通方式、身份来影响或塑造生殖决定,而所谓的医学专业人员的思想与行为同样也会受到社会文化、经济、政治、个人偏好与价值观的影响。

张迪副教授提出,临床实践中应践行医患共同决策,关注并反思医学专业人员自身对夫妇生育决策的影响,并共同推动社会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