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设为星标,精彩不失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大为收藏展“摸着收藏家过河”于本月在上海C·PARK Haisu的iag艺术院线揭幕。此次展览不仅映照了周大为对艺术收藏的初心,还展现了其立足国际大都市上海对未来当代艺术收藏格局的星丛式想象。

在国际⽔准的空间中,近百件精选藏品⽴⾜周⼤为以21世纪中国当代艺术为核⼼的收藏体系,涵盖了90余位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内外现当代艺术家的代表作品。作品媒介跨越绘画、摄影、影像、雕塑、装置,以纷杂多样的展陈形式和内容共同激发出历史、当下与未来的对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iag艺术院线,周大为收藏展“摸着收藏家过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iag艺术院线,周大为收藏展“摸着收藏家过河”展览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iag艺术院线,周大为收藏展“摸着收藏家过河”展览现场

站在市场前沿,收藏前沿艺术

周大为,一位艺术连环创业者,艺术生态的亲历者和开拓者。他创办了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Cc基金会、iag艺术院线,持续不断地投身于各类与画廊、艺术家合作的艺术项目。与此同时,他始终与本土乃至全球艺术行业共同成长,全方面地发挥其作用和能量,展现了中国青年一代文化建设者的情怀与推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大为与丹麦艺术家布赖恩·荣根的《信仰面具》合影

作为中国当代艺博会的先锋领军者ART021的创始人之一,周大为往往会比许多藏家的涉猎面更广,在为ART021筛选全球各地参展画廊的过程中,就能先人一步接触到诸多不同以往、新鲜的画廊和艺术家作品,而这也是其收藏足够前瞻和全球化的原因之一

此次展出的藏品中就有一些是从ART021的参展画廊购得,例如位于iag艺术院线一楼展厅的装置作品《墓碑(安德鲁·D·奥利沃,6.7.89-6.7.18)》,这件作品来自巴黎画廊BALICE HERTLING于2019年ART021展位带来的艺术家Puppies Puppies的作品。在高昂的展位租金下,画廊将大面积的展位空间只用来摆放这一件足以让人驻足的作品,独具匠心的策展也让BALICE HERTLING获得了当年的“ART021最佳呈现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Puppies Puppies《墓碑(安德鲁·D·奥利沃,6.7.89-6.7.18)》, “摸着收藏家过河”现场

而这件作品背后的深意更是令人为之动容。墓碑上印着的“1989-2018”会让人误以为艺术家已经离世,但实则是她告别了上一段的以男性身份活着的人生。自2018年6月份,艺术家正式决定变性成女性的身体,并开始接受荷尔蒙治疗。这件作品是对其过去身份的悼念。

在一楼展厅正中心最显眼的位置是一件巨大的装置作品:刘韡的《仅仅是个错误II No.1》。该作品曾出现在2020年ART021 BEYOND公共项目单元。刘韡的创作成熟于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深受新世纪中国社会特有的变动和起伏影响——城市和人文景观的变迁对其影响尤为突出。作为活跃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 “后感性” 小组中的一员,他以众多不同媒介,诸如绘画、影像、装置及雕塑等来进行创作,并逐渐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方式在世界舞台上受到瞩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韡《仅仅是个错误II No.1》

正如同济大学教授陆兴华评价的那样:“周大为当代艺术收藏体系的建立,大大得益于他操盘多年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中获得的全球当代艺术视野,而他的Cc基金会&艺术中心的运营经营,也磨砺了他对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的直觉……可以说,他的收藏谱系已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发展脉络作出了清晰的预判……

靠艺术事业赚钱,不靠艺术收藏赚钱

十余年来,周大为的艺术事业做的越来越大,越来越红火,可以说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商人;但在收藏方面,他却是一位难能可贵的纯粹藏家,购藏了许多“叫好不叫座”的作品。

在本次展览的近百件藏品中,装置、影像作品的数量甚至超过了绘画,其中包括不少超大规模的作品,这在中国藏家中非常罕见。一方面,超大规模的作品存在储藏、管理难等诸多问题,不及油画作品好打理;另一方面,装置、摄影还未形成体系化的市场,藏家有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尼尔·贝卢法《顶尖事物、决心、热情、变迁及生活》,“摸着收藏家过河”现场

其实以周大为在艺术圈的身份和资源,有许多机会接触到“价值股”作品,但他却时常选择那些画廊“卖不动”的作品,以支持画廊和艺术家的成长及发展。早在四年前他就说过,“很多东西虽然不赚钱,但能进入到美术馆、进入到双年展的作品应该要被支持,这才是社会的进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国谷《我和我的老师》

在iag艺术院线的负一楼展厅,摆放着2组影像装置:一组是中国艺术家杨振中的作品《我会死的》,由13个屏幕同时播放;另一组是英国艺术家道格拉斯·戈登(Douglas Gordon)和法国艺术家菲利普·帕雷诺(Philippe Parreno)的合作作品《21世纪的肖像》,由17块屏幕构成。如此体量的影像装置作品就连美术馆在做收藏决策时都会犹豫,而在周大为的收藏中却有好几件这样的作品

《我会死的》可以说是杨振中最出色的代表作,曾在2007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并引起轰动。该作品记录了不同人对着摄像机说出“我会死的”这一短小瞬间——这是一个令人不安却又非常严肃的话题,提醒着观众直面生命中死亡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振中《我会死的》,“摸着收藏家过河”现场

《21世纪的肖像》讲述的是法国足球巨星齐达内作为皇马球员的最后一场比赛——齐达内被17台定焦摄影机框死,进行360度的无死角拍摄。影片试图放大齐达内的目光移动、一呼一吸和脚步动作来具现这位著名的足球运动员的历史时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道格拉斯·戈登&菲利普·帕雷诺《21世纪的肖像》,“摸着收藏家过河”现场

不仅是影像,展馆内综合材料的装置作品也是随处可见。比如位于二楼的来自古巴的艺术家威尔弗雷多·普列托(Wilfredo Prieto)的玻璃装置作品《透明的,暗的,脏的》,艺术家将切割成不同大小的玻璃靠在墙面,本是透明的玻璃板相互重叠直至叠加成蓝绿色,他对玻璃加以“艺术化”,体现了对日常物品挪用的哲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威尔弗雷多·普列托《透明的,暗的,脏的》

在其边上是另一件使用了多种噪音制造物、金属硬件和绳子组成的装置作品《无声》。该作品是由阿根廷艺术家艾玛莉亚·皮卡(Amalia Pica)创作。“交流”是皮卡艺术实践和创作的核心。Cc基金会曾于2018年底为皮卡举办其首次中国个展“无声”,展览名称便是选自这件作品。皮卡使用了100多件能够发出噪音的物件,比如扩音器、厨房用具、鼓和鞋子等组成这件大型墙上装置,却又将这些物件用石膏绷带所覆盖;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抑制其发声的功能,二是保存了每一个物件的形状,暗示了一种特意的保存和考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艾玛莉亚·皮卡《无声》,“摸着收藏家过河”现场

植根中国,放眼国际

虽然,周大为的大部分收藏从经济收益角度来看未必是好作品,但却是中国艺术发展进程极具代表性、能被收录进艺术史的好作品。至始至终,周大为所购藏的作品都是以“找出中国艺术史的细分传承”为基点——从中国的现代主义开始,到如何影响至现在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

周大为非常喜欢吴大羽的作品,他曾说:“吴大羽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我认为他是现在中国美术学院(前身为杭州国立艺术院)的开山鼻祖之一,影响了中国现代主义一直到当代艺术的整个发展过程。例如,他的开放意识引导了赵无极后来去法国。所以中国艺术史的传承是有一条非常清晰的脉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大羽《色草》

顾德新的《碎片(1组)》是本次展览里创作时间最早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顾德新是“85新潮”的重要代表,也是最早登上国际舞台的中国艺术家之一。艺术评论家栗宪庭称其为“近二十年最具超前意识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总是把美丽和恶心、伟大和转瞬即逝的感觉一起展现在观众面前,提示人们去思考人类所谓美好、伟大、理想背后的恶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顾德新《碎片(1组)》,“摸着收藏家过河”现场

其另一件《16.06.1997-31.10.2001》就是这样一件作品,每个容器内放着一片被捏干的肉。1997至2000年间,顾德新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买一块肉,然后把肉分成36小块,再带到照相馆去拍够一盒胶卷,每块肉拍一张照片;接着,他每天捏一片肉直到把它捏干为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顾德新《16.06.1997-31.10.2001》,“摸着收藏家过河”现场

植根中国的同时,周大为也呈现出了全球化的当代艺术眼光。在本次展览中,国际艺术家作品占比近六成。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艺术兴趣已经延伸向欧美国家之外,比如南非、南美、东南亚地区国家的艺术家,发掘艺术文化的更多可能性

二楼展厅内的一件装置作品《非洲异国情调》,便是来自津巴布韦艺术家莫法特·塔卡迪瓦(Moffat Takadiwa)的创作。莫法特的创作围绕着津巴布韦各个方面的传统文化展开,这些传统大多源于殖民文化。比如对工人阶级困境的探讨,又或是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莫法特·塔卡迪瓦《非洲异国情调》

位于五楼展厅的雕塑作品《第三种声音》是来自巴基斯坦艺术家胡玛·芭芭(Huma Bhabha)的创作,她的创作经常对应其身处世界的暴力与灾难,以类似人物的大型雕塑,来与周边的政经情势产生联结,有时是肢解的、消融的,或像是被解剖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玛·芭芭《第三种声音》,“摸着收藏家过河”现场

本次展览集中性的展示了周大为的近百件藏品,但于他的众多收藏而言只是冰山一角。他曾说过,“对我而言,做艺术一半是兴趣,一半算是一辈子的事业”。相信,“摸着收藏家过河”仅仅是开端……

*以上图片由iag艺术院线提供

出品人: 董瑞

撰文、版式设计:Tina Xu

审校: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