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祭奠在南京大屠杀中死去的同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纯如之名“纯如”,出自《论语 八佾第三》“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绎如也,以成。”意为纯正和谐。

一提到张纯如,就不能不提到《南京大屠杀》一书,她的名字已经和这本书密联系在一起。而她为这本书付出了太多,某种意义上,包括她的生命。

我们现在都知道《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但如果没有张纯如,这些日记不会走向公众,而仅仅是一堆发黄的旧纸。

《南京大屠杀》曾连续14周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至今已经再版十余次,销量早就过了100万册。一个弱女子,一己之力,将“南京大屠杀”的惨案讲给世界听。

张纯如在书中写道:

南京大屠杀之所以没有像纳粹屠杀犹太人或广岛原子弹那样深入世界人民的意识之中,是因为受害者自己保持沉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于张纯如《南京大屠杀》

1994 年时,张纯如参加了一次纪念南京大屠杀受害者的会议,在会议上她看见南京大屠杀的真实照片,恐怖的杀戮激起了她对人类生命、死亡、历史的思考,并很快意识到这段历史的重要性应当为世界所知。

而当时,虽然美国的传教士、记者和军官曾通过日记、照片、电影的方式大量记录过南京大屠杀,这方面的一手资料很丰富,但却没有人就南京大屠杀作出纪实类著作。

张纯如决定向世界讲述南京大屠杀,写作的目的并不是去批判日本的民族性格,而是探讨文化的。

这种力量既可以剥去人之为人的社会约束的单薄外衣,使人变成魔鬼,又可以强化社会规范对人的约束。今天的德国之所以比过去发展得更好,是因为犹太人不容许这个国家忘记其在‘二战’期间所犯下的罪行。美国南方也发展得更好,是因为它认识到奴隶制的罪恶,并承认黑人奴隶解放之后仍然存在了 100 年的种族歧视和隔离也是一种罪恶。日本不仅要向世界承认,更应该自我坦白,它在‘二战’期间的所作所为是多么恶劣,否则日本文化就不会向前发展。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于张纯如《南京大屠杀》

日本人对于南京大屠杀是三缄其口,试图控制舆论,让人们忘记这段痛苦而残忍的历史,张纯如在书中驳斥了日本人的谎言以及把自己扮演成受害者的图谋。

要还原这段历史,首先必须弄清,作为一个民族,当面对这一时期他们行为的纪录时,日本人是如何控制、培养及维持他们的群体健忘,甚至是集体否认的。他们对这段历史的反应不仅仅是因为它过于痛苦,因而在历史书中留下一段空白。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军队行为中的最丑陋部分,的确被从小学教育中删除,而且他们还将日本国家发动战争的责任隐藏在精心编制的神话中,这个神话就是日本是二战的受害者,而非始作俑者。长崎、广岛原子弹爆炸对日本人所造成的恐惧帮助成就了这一神话,并取代了真实的历史。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

如果只是大量的放置图片,这本书是到不了现在的地位的,张纯如挖掘了更深的东西。

首先,张纯如从日本的视角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日本对中国入侵背后的深层原因等问题。为什么日本人如此丧心病狂地进行残杀、强暴,甚至连老人、婴儿、孕妇都不放过?

也就是说,日军当时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

首先,日本教育体制的军事化,学校类似于监狱。服从权威、等级秩序等观念扼杀了士兵的个人主义精神。在等级制度中,那些权力最小的人一旦掌握了更低阶层的生杀大权,往往极具虐待狂倾向。

其二,权力在大屠杀事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由军队和皇室精英控制的威权政体,利用不受约束的权力策动整个民族去实现少数精英群体的病态目标。

其三,人性的怪诞与阴暗。这个教训可能是最令人痛心的,因为人类竟然能够冷漠到成为大屠杀行为的消极旁观者,对于极其残酷的暴行无动于衷。南京大屠杀当时是世界媒体的头版新闻,然而当南京整座城市陷入肆意屠杀时,世界上大部分人却袖手旁观,无所作为。

人性中存在诸多怪诞之处,可以在几分钟内将最恶劣的邪恶行径化作平淡无奇的小事,前提是此类罪恶远在天边,不会对我们个人构成直接

书中说,忘记大屠杀就是二次屠杀。

这本书是张纯如写给全世界人看的,尤其是不知道这段历史的外国人,但我觉得,最应该看这本书,是国人!

今天,在江苏淮安市有张纯如纪念馆,再现了张纯如如流星般急逝的青春年华以及她在揭露南京大屠杀历史中的不可磨灭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