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事关重大,端牢中国饭碗需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更需要守好耕地红线。从2023年各省市区粮食产量情况来看,黑龙江以7788.2万吨连续14年位居全国产量第一,超过5000万吨的河南、山东位居产量第二、第三位。上述3省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同样位居前列,其他耕地面积广阔的省区,如河北、吉林、江苏、安徽、湖南、四川等粮食产量均在3000万吨以上。全国有22个省市区粮食产量超过1000万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北黑土地和中原腹地的粮食稳产成为拱卫我国粮食安全的主因,东北三省中又以黑龙江表现最为出色,堪称全国最强产粮地,其耕地资源分布相对均衡,不过在亩产数值方面并不占优势。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山西、湖北、江西等省是华夏数千年来的农业基本盘所在,是农业文明的杰出代表地区,河南等省还为此相对固化了产业结构,做出了很大的牺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南、山东、安徽等省虽然粮食总产量不如黑龙江,但是耕地面积远低于黑龙江,人口数量则是黑龙江的两三倍以上。特别是河南中南部、鲁西南和皖北地区,一直定位为产粮区,耕地控制极为严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南、山东的基本农田规模大于广东、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这几个南方经济大省的总和。不过,拥有为数不多的大平原和优质商品粮基地,还有泄洪区的江苏是经济发达、粮食生产并行的典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的大多数农业大省受限人口密度、耕地面积分布,难以真正开展高技术高规模化农业,耕地面积多少及分布成为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截至2022年,我国有17个省市区的耕地面积超过5000万亩。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吉林、新津5省区的耕地面积超过10000万亩。作为直辖市的重庆,耕地面积略低于广东,超过了浙江、宁夏、福建、青海、海南、西藏等省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2009年耕地红线提出并划定以来,在恪守红线的前提下,各省市区的粮食生产出现一定起伏。2010年至2019年的十年间,大部分粮食生产主要省区的产量呈稳定上升态势,十年增产幅度达双位数的省区达16个,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的增幅超过30%,上海、北京、天津3大直辖市之外,浙江和福建的粮食产量跌幅超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