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古代朝廷选才取士的重要制度,科举制是许多人改变自身境遇的主要途径。科举考试大致分为县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县试的获取童生称号,通过院试则被授予“秀才”名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古代科举制度

别看秀才只是科举制度中倒数第二级的头衔,但其实也有不少人终其一生都没能考取秀才,直到七八十岁时还是“童生”。

有人可能觉得都已经考中秀才,想必在科举道路上迈出一大步了?实则也不然,考中秀才才是正式科举考试的开端,接下来秀才们还要通过乡试成为举人,再通过会试成为贡士......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成为进士,科举之路才算走完,才能正式成为一名朝廷官员。

我们所常说的“连中三元”,便是指这个人在乡试、会试以及殿试中都取得第一名的成绩,这在古代是少之又少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乡试、会试和殿试中,乡试的考试地点在各省举行,因此路费问题并不大。而会试和殿试则是在京城举行,若是京城周围的考生,路费压力也还算凑合。

但若是在偏远地区的考生,在当时交通不便利的条件下,漫长路途、昂贵路费往往成为阻碍他们前去赶考的最直接原因。

——比如明代成化年间,就有一个叫张诩的人,在中举后十年都不赴会试,自称“保重不轻应试”,巡抚朱英注意到这一现象,便上书有关部门,给张诩十二两银子当作路费,张诩这才进京赶考。

可见路费问题,确实是那些出身寒门的举人面临的难题之一。

那么举人参加会试的路费,究竟是不是都会由朝廷负责呢?如果是,那举人能得到多少钱?如果落榜,这些举人最终又该何去何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举人的资助来源

给出结论:举人的路费的确是朝廷负责,但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由朝廷包揽的。

朝廷对会试考生资助路费最早起源于唐朝。在安史之乱以前,这一资助毋庸置疑带有明显的赏赐性质,并不具备稳定性,更不用提为此建立制度性规定。

在安史之乱后,部分南方地区才开始出现对会试考生的路费资助政策,但这些仅仅也只是一些地方官府的行为,还未在全国形成统一形式。

到有宋一代,朝廷对会试考生的路费自主制度正式形成,并且包含有多种形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官绅购置庄田,人们称为贡士庄,贡士庄的田税收入便用于给会试举人提供路费。贡士庄的名目有很多,有叫“兴贤庄”的,有叫“青云庄”的,但大多数还是就叫“贡士庄”。

除了以贡士庄的田税来提供路费之外,朝廷还会给举人们发放公卷,用于沿途免费住宿驿站和使用交通工具的凭证。

但公卷并不是每一位举人都有,只发放给边远地区参与省试的举人。宋代在乡试完毕后,地方有关部门会举办“鹿鸣宴”给乡试中举者赠送丰厚的钱物。会试时,举人们就将这些钱物视作旅费来用。

然而这种奖励是各省自行举办的,故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同,所发放的资助也就不尽相同,且同一地方的考生,也会因为正请、免解两种不同的身份而收到相差较大的路费资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政府官员,学校也会为当地参加会试的举人资助路费,这一形式被称为“学校房缗”。学校房缗的资助等级有严格的规定,而且对资助的具体时间、地点、对象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元代沿袭宋代的贡士庄制度,继续施行会试考生的路费资助制度。

明朝亦是如此,但据洪武三年朝廷颁布的《科举诏》:“行省咨解中书省,判送礼部,印卷会试。”从这来看,此时还并未有对资助考生路费的明确记载。

在后来的《科举程式》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朝廷对举人路费的资助是以官府付廪给、脚力的形式,也就是给实物和人力,并不直接给银两。

但这些资助也仅限于新科举人,也就是说,二次赴考的举人是不会得到这些资助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路费制度愈发完备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科举程式》的颁布,完备的确立了路费资助制度,但由于各地运作不规范,一些地方并未推行,甚至还有贿赂官员的弊端、隐患。

如正统十二年,赴京会试的山东单县举人秦纮称:“往年,举人先赂县官,然后乃得厚赆。”而在景泰元年,秦纮再次启程赴京参加会试,自备七两银子当作路费。

从秦纮自备会试路费的实际情况看,此时很多家境贫寒的举人仍很难得到官府资助。

到了成化以后,会试考生的路费资助制度才在广东一带成为一项科举定制。当时南海人霍韬曾说:自从我们前面提到的张诩“抱重不轻应试”被巡抚朱英注意到后,凡举人赴试,官给银十二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就是说,自此以后官方的路费资助形式从人力物品开始转变为银两。

也是在成化以后,明朝的路举人费资助制度得到不断的发展、完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对象也从原来的只资助新科举人扩大到旧举人,资助的标准也有所提高。

既然路费由朝廷资助,那么举人参加一次会试会得到多少钱?由于每个朝代、地区的标准不同,下面主要以明朝的资助标准来讨论。

从上文我们可以得知,成化年间,广东资助经费的标准是每名举人能得到12两路费,挣得时增至16两,嘉靖时增至20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直在嘉靖年间的资助标准为每人30两,南直则一般为每人24两;浙江的资助标准是最高的,为100两每人。山西和较为偏远的贵州资助标准则均为每人15两。

会试结束后,中榜者自然春风得意马蹄疾,但落榜的考生则要踏上凄清的回乡之旅。

一般而言,返程的路费和来时的大致趋同,而返乡所需支付的路费并不在朝廷资助制度的范围之内,这也意味着落榜举人这一趟不但没考取,还要多花返乡路费和下次赴考的费用。

再次赴考的费用暂且不提,当落榜举人参加完会试后,所剩的银两也已经不多,处境还是较为窘迫的。

南直无锡人堵胤锡落榜后,由于盘缠早已用完,只能和同伴徒步走回家乡,导致“复积劳发,喘息委”,但最后还是回到了家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节省路费,落榜者往往会选择同舟而行或是附舟的方式,有时还会向人借钱返乡。

可见,虽然落榜者的回乡之路充满着艰辛,但他们往往结伴而行,有时还会向他人求助,流落街头无力返乡的情况,还是少之又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