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2月13日报道 据日本《每日新闻》11月26日报道,很多老年人会做黑白色的梦?去世的丈夫为什么没有出现在梦里?为什么有的人经常做梦,有的人却很少做梦?这里就请梦境专家、日本东洋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松田英子为我们解开与梦有关的谜团。

避免记忆发生混乱

记者问:有的人能清楚地记得自己做的梦,而有的人却说“几乎不做梦”。

松田答:并不是不做梦,只是不记得罢了。除了因受伤或肿瘤等造成大脑受损的情况外,大多数人一晚上都会做3至5个梦。

在实验中观察人的睡眠情况,就会发现,即使是自称“不做梦”的人,眼球也会不停转动,就会知道他们“正在做梦”。在那个时候叫醒他们,他们会记得梦里的情景,而且很多人会惊讶地说:“原来我真的是在做梦啊。”

容易记得梦境的人,一般都是容易担心、有焦虑倾向的人。相反,记不住梦境的人,通常是情绪稳定、抗压力能力较强的人。

问:眼球转动的时候通常是在做梦呢。

答:是的。人睡眠时,通常会每90分钟至120分钟重复一次由两种睡眠交替构成的睡眠周期。其中一种是由浅睡眠到深睡眠的几个阶段形成的“非快速眼动睡眠”,另一种是大脑接近清醒状态,但身体却在深度休息的“快速眼动睡眠”。眼球运动是快速眼动睡眠的特征,做梦主要是在这种睡眠中发生的。

美国睡眠医学家艾伦·霍布森等人认为,在快速眼动睡眠中,脑干的“脑桥区”会发出信号,激活感觉、感情和记忆的回路。他们提出的理论是,掌管思考的大脑前额叶皮质在不充分活动的情况下,将被激活的回路产生的印象等进行总结,从而形成梦境。

如果只是为了消除大脑的疲劳,深度睡眠阶段的非快速眼动睡眠就足够了,但是通过快速眼动睡眠而做梦,则是为了整理过去的信息,为未来做准备。

如果说大脑是“收藏记忆的图书馆”,那么梦就像是图书管理员。它把重复的记忆放在同一个书架上,把不太使用的记忆放在书库最里面。在没有外部新信息进入的睡眠中进行分类,以避免记忆发生混乱。

为何有“黑白色的梦”

问:人上了年纪后,做的梦会不同吗?我觉得小时候做过比现在更明亮的梦。

答:的确,孩提时代常常会做色彩明亮的梦。随着年龄增长,梦境的明亮度会变低,色彩和轮廓也会变得模糊不清。个中理由尚不清楚。

也有老年人说,经常做黑白色的梦,而不是彩色的梦。虽然不知道原因,但可能和年龄增长、梦境色彩变淡有关。也有一种说法是,他们受到了小时候看黑白电视和电影的影响。

问:梦的内容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吗?

答:我经常听退休的人说:“我开始做积极快乐的梦了。”也许是因为更多的人从工作、养育孩子、房贷当中解放出来,感到松了一口气。

很多人梦见和家人、朋友一起旅行,或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做噩梦的情况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

有一种说法认为,年轻人经常做噩梦可能是为了应对未来的危机,是在做梦中进行演练,以便在关键时刻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策略来加以应对。特别是孩子,克服压力的经验较少,应对危机的能力也较差,因此,即使发生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感到焦虑,容易做噩梦。

问:如果死亡的人出现在梦中,应该怎么理解呢?

答:做有关死亡的梦,在全球范围都很普遍,我觉得没有什么好害怕的。认为死去的人还活着,这种梦反而多是好梦。

梦中会有“至高体验”

问:听说有些人会做被称为至高体验、充满感动之情的梦。

答:创作名曲《Yesterday》的披头士乐队成员保罗·麦卡特尼,据说就是在梦中捕捉到了这个旋律。当然,这并不是他在沉睡中从零开始创作出来的,而是之前听过的美妙旋律在梦中绝妙地混合在一起,于是奇迹般地诞生了这首名曲。因为曲子太出色了,连他本人都曾误以为是“以前谱写的曲子吧”。

问:正因为在现实世界中有过很多令人感动的体验,所以才有在梦中的至高体验。

答:是啊。音乐、绘画、美食等都是这样。想要做美好的梦,就要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扩大见闻,接触美好的东西,磨炼自己的感性。但是,如果没有表达感动的能力,那么难得的至高体验也会以“好像是个了不起的梦”而告终。至于保罗·麦卡特尼,他是因为拥有卓越的表现力,所以能够将梦中旋律变成现实世界中的作品。(编译/刘洁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