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主体规模主要用于反映创新活动行为主体的构成特征,具体指标包含:小微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上市公司数量以及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数量。受“中国100城”城市创新生态指数报告联合研究团队委托,发布“中国100城”城市创新主体规模前20强,主要集聚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中国100城”城市创新生态指数报告》是由苏州创新生态研究院施琴芬博士牵头,协同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张秋菊团队、南京审计大学于娱团队、清华大学陈劲团队、南京邮电大学朱卫未团队、江苏科技大学吴洁团队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田杰棠、新华社中国财富研究院张庆源、上海科学院李万等近百人继2020年第一次发布后的第四次呈现。

根据课题组测算,创新主体规模前20强城市的区域、梯度、位差与维度分析结果如下:

一、区域分析:区域集聚效应显著,粤苏浙9市入围

创新主体规模前20强的城市在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呈现出明显的集聚效应,其中6个城市分布在长三角地区,4个城市分布在珠三角地区,其他城市分布较为分散。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已形成了创新资源集聚和流动高地、创新成果开发和共享高地以及产业发展联动和投资高地,截至2021年9月,长三角地区1456家上市企业在长三角异地投资企业近4000家,已经形成促进创新主体和资本要素高效畅通的营商环境和要素市场环境,为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珠三角地区是国家制造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覆盖“龙头企业—规上工业企业—中小企业”多个层次、涵盖不同行业领域的健全产业链条,具备健全成熟的产业配套能力,市场嗅觉敏锐,技术需求清晰,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迅捷,为科技创新提供绝佳的测试实验和成果转化场景,近年来在承接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建设重大科创平台、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以及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梯度分析:北京得分优势明显

创新主体规模前20强城市可以分为六个组。第一、二、三组之间的得分差距较大,第四、五、六组之间的得分差距较小,且组内城市得分差异较小。北京市属于第一组,高教资源和创新资源高度集聚,2021年北京市147家企业和机构入围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入围数量居全国第一,其中109家企业入围全国科技创新企业500强,11所高校入围全国科技创新高校50强,27家研究机构入围全国科技创新研究机构50强,各创新主体取得的骄人成绩,凸显出对国家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上海市、深圳市和广州市属于第二组。上海市聚焦高校院所和科技企业的重点环节,提升政策供给和创新服务能级,更大力度扩大高校院所科研活动自主权,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动力。深圳市近几年致力营造全方位的创新环境,支持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鹏城实验室等“国之重器”为企业研发提供支撑。广州市持续完善企业创新的政策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帮助企业理解和运用各类优惠政策,产业创新活力不断增强,企业创新效率和企业家创新意识不断提升。

三、位差分析:大多数创新主体规模排名与GDP有较强的均衡性

前20强城市中大部分城市创新主体规模排名与GDP排名具有显著的均衡性。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苏州市和南京市的创新主体规模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高度一致性。其中北京市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积极实施研发加计扣除等鼓励研发创新的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企业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创新成效显著。上海市在发展创新型经济方面拥有坚实基础和优越条件,包括“五个中心”建设产生的综合优势、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责任和优势、重点产业科技创新优势、科创企业培育优势以及高成长科创企业培育生态优势。深圳市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发展起步水平较低,但通过广泛吸引投资实现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快速实现突破,越过了从模仿到创新的阶段,高技术产业实现迅速发展,并走向原创性阶段。苏州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在转型升级中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坚持在创新驱动中提升质量和效益,坚持在改革开放中激发市场活力的不懈努力,经济发展动能加快积蓄和释放。南京市近年来立足自身科教资源禀赋,重视创新科技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四、维度分析:创新主体规模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总体均衡度较高

从维度分析看,在小微企业数量维度中,上海市、深圳市、广州市和北京市表现优异,以上城市通过设立创业加速器、创新型孵化器以及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式,多措并举支持初创小微企业精耕细作、健康发展,成为创新创业的重要源泉。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维度中,北京市、上海市和深圳市位居前列,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上城市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企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走自主创新、持续创新的发展道路,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热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在上市公司数量维度中,广州市、北京市、深圳市和佛山市排名靠前,以上城市研发投入持续保持高水平增长,在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中积极作为,同时带来了上市公司的内生增长动力不断增强,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在拥有博士硕士授予单位数量维度中,除北京市得分较高外,西安市和武汉市作为中西部城市脱颖而出。其中西安市是陕西省省会城市,中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之一,中国特大城市,中国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同时也是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西北地区唯一的千万级人口和万亿级经济总量的城市,这为其成为国家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发挥了支撑作用。武汉市科教资源丰富,在国内各大城市中亦颇为突出,这是城市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砝码,近年来充分发挥92所高校、101家科研院所、139家国家级创新平台资源优势,着力培育战略科技力量。

系列报告截至目前,已发布“中国100城”城市创新生态指数年度排名前20强、创新主体前20强、创新协同前20强、创新环境前20强、创新主体规模前20强城市,下期将发布创新主体投入前20强、创新主体产出前20强城市,敬请期待。

文章来源:苏州创新生态研究院。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编辑邮箱:sciencepi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