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拍摄:阿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照拍摄:阿泽

黄昏马戏团》是一部改编自阮夕清同名小说的短片,由万玛才旦、刘小黛监制及出品,并由陈信源导演,讲述了一个闯江湖耍把戏的小丑艺人,带着猴子、鹅、马等动物演员,在江南村头的一次演出中被几个小混混骚扰挑衅而狼狈演砸,却以“大团圆”结局收场的故事。

剧照拍摄:小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照拍摄:小野

整个故事发生在同一地点,也就是马戏团草台班子的落脚处,因此在美术方面,我们将精力集中在草台班子背景海报的塑造、各种杂耍表演用道具以及周围环境的修正上,除此之外,猴子、鹅、马、狗等动物采用真人演员进行表演这一决定是超脱于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的,因此动物的造型以及小丑的造型也需要进行特殊的设计与把控。

原有空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有空场地
案头阶段的 草台班子设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案头阶段的 草台班子设计

故事的背景最终定在九十年代至千禧年间的某一时段。在案头阶段,草台班子的色调采用了红白相间的经典马戏团配色。最初我们希望马戏团与围观的群众们能够产生较强的割裂感与特定时代下的文化张力,于是尝试加入一些在假定性下小丑拙劣模仿西方景观的痕迹,并在人物造型上也采取同样的逻辑。

案头阶段的猴爸造型手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案头阶段的猴爸造型手稿
案头阶段的小猴造型手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案头阶段的小猴造型手稿
案头阶段的猴妈造型手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案头阶段的猴妈造型手稿
案头阶段的小丑造型手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案头阶段的小丑造型手稿

与原著作者阮夕清和导演再次沟通后,我们还是决定在正式的设计中去除这种假定性下小丑对于西方的模仿:小丑来自湖南,有来自各地的经历与背景,穿戴破草帽、破旧毛衣内搭与军绿外套,并使所有的马戏团动物以普通人的衣着装束出现,以强调马戏团与围观群众这两个产生戏剧矛盾的群体在人性、兽性方面的共通与一致性。为呈现质感,服化组的大家对大部分衣物进行了十分辛苦的打磨与做旧。

剧照拍摄:阿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照拍摄:阿泽
小丑造型/剧照拍摄:阿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丑造型/剧照拍摄:阿泽
混混与群众们/剧照拍摄:阿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混混与群众们/剧照拍摄:阿泽

动物的头套采用纯手工与现成品再加工结合的方式进行制作,使用了无纺布、纸浆、石膏、乳胶等多种材料。

初版白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版白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纸浆、乳胶等物料手工制作一部分动物头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纸浆、乳胶等物料手工制作一部分动物头套
剧照拍摄:小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照拍摄:小野
剧照拍摄:阿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照拍摄:阿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照拍摄:小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照拍摄:小野

为能够对细节有更确切的把控,我们将对面积并不大的场地进行了还原式的建模,并在原有场地模型基础上进行新的设计。

场景建模与设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场景建模与设计
场景建模与设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场景建模与设计
建筑立面效果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筑立面效果图
草台班子场景效果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草台班子场景效果图

草台班子之外的场景方面,我们将原本杂草丛生的场地进行清除与规整,加之以充满当地生活气息的置景与带有90年代象征意味的巨幅海报,并全部加以适当做旧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照拍摄:阿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照拍摄:阿泽

草台班子的海报作为小丑随时能收起的家当与整个表演的舞台背景,应当具有很强的手工粗粝感与灵活性,因此我们首先将自带质感的90年代旧报纸铺在有韧性的布料上,以此作为底色,再进行港星海报、巨蟒、美人鱼等元素的拼贴,在上面以人工手绘的方式来绘制宣传文字,并根据小丑的文化程度适当夹杂错别字,最后将整个海报以竹竿和麻绳固定。

剧照拍摄:小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照拍摄:小野
草台班子场景实地搭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草台班子场景实地搭建
海报背景后的竹竿结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报背景后的竹竿结构
剧照拍摄:小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照拍摄:小野
剧照拍摄:小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照拍摄:小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制作纯手工实验电影不易,十分感谢剧组大家的配合与帮助!

了解工作室其他作品请戳↓

其他作品将陆续在公众号更新,敬请关注。

工作室成员简介请戳 ↓

联系方式请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