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郭莹
在成都东部新区,有这样一个村庄,昔日,它是村级集体经济“零元村”,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乡村产业单一、人才吸引力不足,整体发展情况在新区排名靠后;经过短短一年时间的发展,它一跃而成为片区发展的排头兵。
这个村庄就是海螺镇青龙村。它是如何实现这一变化的?
党建引领 坚定发展方向
为改变村里的面貌,青龙村坚定群众视角、量质并举、速效并重推动乡村振兴,以“标准化+过硬支部”建设为抓手,把党组织政治引领功能、合作抱团发展优势、群众致富增收愿望相结合,聚焦问题、补齐短板,实施村党组织基层党务规范化建设行动,分类制定整顿提升台账,组织开展3场“三问三亮五带头”实践活动。
同时,该村落实“三雁梯次储备”计划,建立“常年在村发挥作用后备人才”和“40岁以下后备人才”2个数据库,储备人才23名,激活干部队伍“源头活水”。实施“乡村共富”工程,完成清查核实可交易的资源资产46处,争取上级资金574万元,落地海螺镇粮油产业园项目,持续营造上下一心的良好工作局面。
招才引智 汇聚各方力量
村里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对此,青龙村用好用活“四个一”结队帮扶力量,积极对接市区两级帮扶单位,结对金牛区天回镇,寻求资金、产业等全方位支持。
工作中,青龙村成立四川青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抓紧抓实抓好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充分发动群众,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提供劳动就业岗位100余个,让本地农民成为产业振兴的主体和生力军。
同时,该村集中群众智慧,多方发力,找准壮大集体经济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采用“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公司+农户”联合运营的模式,农户以土地入股村集体经济组织,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公司合作,按照统一技术和标准、统一种子和农资、统一检测和追溯、统一品牌和营销的“四个统一”,实现绿色化、规模化、机械化和数字化生产经营,释放农户增加零散就近务工活力。
放大优势 夯实产业基础
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为导向,青龙村先后成立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联合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社区服务有限公司,通过承接植树节、农民丰收节活动、塘堰维护等项目,为集体经济增收17700元。
此外,依托水稻产业,致力培育“青盛”品牌,该村搭建完成大米生产、包装、销售第一条产品线,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22万余元。
“我们还按照四川省五星级农业产业园标准,以粮油为核心建设农事服务中心、烘干中心和农产品加工中心,依托高标准农田、土地综合整治、道路提升改造等项目,全面提升园区基础设施水平,形成新技术引进、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加工、营销、物流等各种形式的规范网络。”该村党支部书记付鸿波说。
内外兼修 推进乡风文明
物质文明发展了,精神文明也不能落下。
围绕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青龙村持续治理滥办酒席、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加快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推动村文化室、图书室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配套设施建设。
设立二十四节气文化知识和德孝文化典故路边宣传牌28个,利用斜面书屋举行“你我共享 弘扬传统文化”等文化活动20余场。
实施“请老人讲青龙历史文化”专题活动,推动实施村历史古迹大古井的维护整治工程和户厕改造工作,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同时,围绕实施农产品文化品牌认同,注册“青盛”品牌商标,开辟线上电商服务平台——海螺臻选,强化多渠道宣传推广,推动“海螺香米”等特色农产品品牌深入人心。
事实上,青龙村的蜕变是东部新区谱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文章的缩影,是东部新区党工委坚持高位推动、细化措施、以点带面、强化支撑的具体呈现,是各镇(街道)、各村(社区)着力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带领党员干部服务中心、迎难而上的典型范例。
自2020年5月成立以来,成都东部新区党工委围绕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改革、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高标准编制空港农旅融合发展片区、简州都市文旅融合发展片区、龙泉山生态文旅融合发展片区等3个镇级片区规划,构建“3个镇级片区—1个中心镇—27个村级片区—24个中心村”梯次带动的镇村发展体系,研究出台《成都东部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国际临空都市未来乡村创新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等文件,加快推动乡村资源要素合理集聚和产业连片发展。
3年来,东部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517元增长到23098元,增幅达18.34%,城乡收入比缩小到1.93:1,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不断走深走实。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