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读:在年轮中寻得意义,也在记录中传承文化和引领精神。

文|黎河

退休之后,武夷岩茶育种专家罗盛财在龟岩等地开垦茶园,继续研究繁殖名丛。

“你现在正在做的实验,最主要的意义是什么?”在武夷山的茶园中,水哥王昱珩面对眼前这样一位精力旺盛的守茶人,肃然起敬。罗盛财的回答也让人更为动容:“用我微薄的力量为社会完整地保护我书上现存的珍稀名丛。只要让我弄这片地,我就一直把它保护下去。”近日,由腾讯新闻出品,中国农业银行冠名,夏至工作室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联合制作的人文自然纪录片《大国之树》在腾讯新闻平台热播,成为首个开播当天站内热度值破万的纪录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截至目前,节目共登上热搜热榜35个,话题#大国之树#登上微博实时热搜,学习强国平台、科普中国、@植物眼、@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裴盛基等媒体与专家的评论让口碑持续发酵,大国底蕴和人文情怀不断凸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热度持续飙升,

源于高纯度知识点+故事共鸣

望天树的塔吊高达81米,塔吊样地有1公顷。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工程师董金龙同样在科研探索中发光发热,他工作的望天树塔吊样地虽然仅仅一公顷的土地,但却拥有270多种木本植物,形成了错落有致的生物群落。

董金龙通过操纵塔吊的高难度工作,将王昱珩送到垂直高度八十一米的位置,近距离观察和了解林冠生态学。长期的雨林动态监测,硬盘存了几百G的物种照片,用将近十年收集了200多个种子,但重复的工作反而加深了他对自然生态探索的热爱:“对大自然的了解可能需要很多人的一辈子,我希望我能搞清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第一期节目播出后,#北纬21度只有云南有热带雨林##中国用一棵树打破国际刻板印象#等话题登上微博实时热点,为什么一部知识点密集的纪录片能够频频收获大众关注?其原因在于出色的科普、细致入微的故事叙述和对人文关怀的深刻呈现,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观众不仅在片中获得了全方位的知识体验,也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一方面,纪录片通过选择不同的树种作为主题,创作团队深度挖掘问题、阐述概念,涵盖了生态学、植物学乃至历史学等专业领域。观众在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也对生态系统、物种保护,以及新中国建设过程中的一代代人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多问题导向的叙事逻辑如为什么岩茶有那么多种香气、为什么会出现“天价茶”等也让作品的知识浓度更高,传播更为有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大国之树》将科学家、公益团队、当地村民等一个个具体的人的故事融入纪录片,使得抽象的生态问题变得更具体和更有感染力,将他们的日常生活、困难和坚持细致地呈现出来,由此观众也会对生态保护有了更切身的体会。把人对树的情感,讲成人对人、对家、对国的情感,丰富的层次恰是受关注的重要源泉。

当快节奏成为当代社会代名词,在这个追求即时满足和瞬间成功的时代,人们的精神内核充满着焦虑和紧张的情绪。然而裴盛基等专家在《大国之树》中展现对科研的奉献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他们不是追求一时的成就,而是坚守长期主义的践行。没有选择更具经济价值的生产方式,罗盛财卯足了耐心在茶园为未来“种植”出无限可能。他们将科研、环保等事业视为一生的责任,为了更深层次的目标而不懈努力。正是这种长期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让观众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与一种有深度、有意义的价值观实现共鸣,也获得一份坚实的确定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5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裴盛基在片中成为焦点人物。回溯至1974年,裴盛基亲自带领考察队前往望天树的探险,成功采集标本,并于1975年成功鉴定,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存在热带雨林。他在《大国之树》中分享了自己与一棵樱桃树的命运故事,19岁时陷入碧罗雪山草地的软沼泽,幸得队友帮助,借助附近的樱桃树枝条成功脱险,深情地表示:“这辈子交给植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管是裴盛基与樱桃树相遇的插曲,还是董金龙在高空中对自然深厚的告白,这些故事都不断激发观众对大自然的热情。这种情感连接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更亲近、更具有情感共鸣的观看体验,同时也为科学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更为生动和具体的载体。

年轮中的意义,

在历史里,也在文化中

每一棵树都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一个生态的节点,承载着中国大国底蕴的沉淀。

从望天树到橡胶树,再到茶树,在《大国之树》中,树木不仅是自然的产物,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传承者。通过对独特古树的深度挖掘,这部纪录片引领我们重新审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正因如此,纪录片主题“在年轮中寻得意义”也有了更丰富的阐释。从自然的角度来看,观众通过树木的成长历程,领略到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美妙,感受到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从人文的角度看,观众也感受到了树与人文传承的交融,也体验到了诸如茶文化等对人类生活的深远影响、橡胶树与人类生计之类的微妙平衡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去寻?借助水哥王昱珩的视角,他以“寻树官”的身份,走遍千山万水,只为了探寻那些独特的树种。他的讲述,如同一位老朋友的娓娓道来,使得这些“树”的形象更加生动、立体。而他与“树”背后不同身份、职业的人们的对话,除了让他感慨“这就是可爱的人,在做一件可爱的事情”,更是将我们带入了这个充满人情味的大国自然人文故事。

片中,王昱珩对每一棵树的探访都如同一场朝圣。他不仅关注树的生长状况、历史背景,更深入挖掘它们与周围环境、人物之间的联系。这些“树”,如同一位智者,用它们独特的语言和存在方式,向我们传达着大自然的智慧和生命的真谛;那些“人”,也在时间的年轮中成为永恒,让他直言“最让我感动的是总有人会把最宝贵的生命和时间留给最有意义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水哥王昱珩开始分辨不同茶叶的口味时,罗盛财迅速掏出本子和笔,认真地记录下这个“新人”的感受,这也让王昱珩十分感慨:“这个年纪还能满头黑发、扛着锄头,抡下去还很有力,然后打开本子写得很清楚,还会很严谨地告诉你他是如何记录的。我真的看到了这种科研的精神。”

更重要的是,这种意义也超越了单纯植物的层面,以年轮为线索,将树木的成长与人类历史文化紧密相连,为观众提供了一场关于自然、科学、文化和生命的深刻思索,比如让观众领略到望天树精神所传达的坚韧、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文内涵,通过“雨林探险”“生态型橡胶园”等倡导生态保护的实践,传递了对于自然保护的紧迫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创新激发思考,

行动更能唤醒环保力量

巴飘寨,位于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曾是基诺族的世居地,这片土地承载着几百年的文化积淀和自然恩赐。

然而,如今巴飘寨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因为只有在橡胶成功成活并产胶的情况下,村民们才能依赖这一资源谋生。但热带雨林环境的复杂性和脆弱性,橡胶种植受到诸多自然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其成活率难以保证。这不仅给村民的生计带来了不确定性,还对当地的生态平衡产生了潜在的负面影响。水哥王昱珩也表示,“历史时代变迁,付出和奉献的橡胶树在雨林中不断更新自己的价值,现如今也正尝试新的共生之道……大自然果然能直接了当地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纪录片,《大国之树》对于类型扩展和行业创新均有启示。在制作上,其采用纪实+综艺的形式,使得观众在接受社会议题的同时,更容易沉浸于轻松有趣的观看体验,并且用新闻专题片的制作周期,使作品能更及时地反映当下社会议题,符合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更适应观众的审美和关注需求。有观众直言自己的收获:“满眼绿色很治愈,在学校读植物学时都学不到的知识,在这里都了解到了。如果第一集带给我的是惊艳,那第二集带来的更多是反思,任何时候都要遵循道法自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国之树》也从“文明观”的视角提升作品格局,通过对树木的生命历程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线索同时展开,突显人类文明的演进和树木生命的不断循环。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非静止不变,而是一个动态的、相互影响的过程;并且引入不同地区、不同文明背景下的人们对树木的认知和对自然的态度,展示人类在不同文明观下对自然的理解和呵护方式,拓宽了观众对“文明”的理解。近日,腾讯再次跻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中国ESG榜样”年度盛典,成为唯一一家入选的互联网公司。这一荣誉的背后,凸显了平台在社会责任履行上的卓越努力,腾讯新闻《大国之树》也正是其鲜活的注脚。

总的来说,人文自然纪录片融合了生态学、人文学科、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打破了学科壁垒,使得观众能够更全面、立体地理解人类与自然之间美美与共的共生关系,激发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思考和行动。这种有明确动员属性的创作,在对问题的解读,以及背后原因和影响的剖析上也更为精准。并且回到生活的叙事中,强调每个人都可以采取积极的环保行动,共同为美好的自然环境贡献力量,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