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孙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爷孙合影

1920年代,北京,一对爷孙坐在院子里拍照。爷爷戴着一顶瓜皮帽,身穿棉长袍,脚蹬白袜与青布棉鞋,坐在凳子上。孙子头戴改造的瓜皮帽,身穿印花小长袍,手拿布包,老老实实坐在爷爷的身边。过去,孩子是非常不愿意拍照的,但这个孩子并不反对拍照。爷孙俩的生活条件相当不错,住着宽敞的四合院,家里还有一辆自行车。虽然,自行车晚清虽然已经出现,但直到二三十年代仍是时髦的稀罕物,且价格昂贵。

母子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母子俩

1930年代,北平,一位母亲抱着儿子坐在墙根晒太阳。一个吹糖人的小贩从此经过。这引了孩子的注意力,并做出要糖人的动作。母亲心领神会,买了一个小糖人。孩子拿着糖人一边欣赏,一边把弄。母亲怕孩子将糖人弄坏了,一只手紧紧抓住糖人的底部。过去,孩子的玩具很少。糖人不仅成为孩子们的小玩具,还可以让孩子们一享口福。因糖人既具备欣赏功能又具备食用功能,所以父母也非常乐意为孩子们买糖人。

踏碓捣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踏碓捣米

1930年代,桂林,几名农民妇女在院子里忙活。现在,许多人已不知她们在干什么。过去,这可是农村妇女常见的劳作方式。她们这是在踏碓捣米。过去,石碓也被称为舂器,它是利用杠杆的原理来操作进行粮食加工。在碓的一头安装杵头,而另一头要用脚踏。人通过自己的重力加力量将杵杆踏起,再松开脚,杠杵遂下落进碓窝的米里。这样,碓窝里的米会被捣成粉末状。然后,她们再将捣完的舂米放进箩筐里筛选。

挑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挑孩子

1920年代,一位父亲戴着大斗笠,赤着双脚,挑着筐子。一前一后的两个筐子里分别装着他的两个孩子。小孩子坐在筐子里只露出两个头。过去,父母下地干活,常常用筐子挑着孩子们下地。因为孩子多,父母难以一人抱两个孩子,很费力,而用筐子挑着孩子则非常轻松。这位父亲挑着孩子还要过河。孩子待在筐子里更加安全。由于过去鞋昂贵且常磨坏,下地干活不方便,所以,农村中不论男子还是女子常赤着双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