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12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上文,探春身份揭秘)

探春的判词图谶:

图: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谶: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曲,是“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图中:两人,大海,大船,都说过。两人指隆武帝和鲁王朱以海。大海、大船指朱以海逃往海上的历史。船中女子掩面泣涕,显然此行并非自愿,而是被迫远行,是骨肉家园都分离,一帆风雨路三千的远离,抛閃,抛是抛下,閃是“人在門中。【廣韻】人出門貌”,指此人出門,被迫抛下骨肉、家园,掩面而哭的状态。

“恐哭损残年”,“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都是指鲁监国,“残年”、“分两地”,显然没死,都符合朱以海结局。1646年夏,清兵过了钱塘江,朱以海被迫离开绍兴,向东逃往海上,但一直坚持抗清。1651年在舟山海战兵败,移住金门。1652年上表永历朝廷,放弃监国,退位归藩,1662年冬病死。所以“分两地”的“残年”,经过了整个儿永历时期,朱以海比永历帝还晚死半年。

而隆武帝是意外、突然被杀,而且是全家一起被杀,不存在骨肉“分两地”的“残年”,更没有大海、大船逃往海上的历史,所以说探春这个角色代表两个人,有朱以海。

判词中的“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显然还是鲁监国朱以海,这个“江”,是钱塘江,这个“东风”,是清风,是满清,是被清兵打过了钱塘江,朱以海被迫向东逃往海上。时间是1646年五月,不是清明节的春天,所以这个“清明”,不是正面的“清明节”,反面是“清明争天下”之际,是清朝、明朝,指的是朝代,不是节气。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这句显然是指隆武帝,朱聿键是南明最精明能干的皇帝。而朱以海为人不够精明,作为监国,有个最大的缺点,别人当面说什么都信,刚转过头就又丢到脑后了。张岱这样记载:“鲁王见一人,则倚为心膂,闻一言,则信若蓍龟,实意虚心,人人向用。乃其转盼则又不然,见后人则前人弃若弁毛,闻后言则前言视为冰炭。”所以“才自精明”不属于鲁监国的特征。

而“生于末世”,当然也不是康雍乾时代,康雍乾时期绝对是盛世,绝非末世。“末世”这个汉语词汇,就是指一个历史阶段的末尾时期,指一个朝代的衰亡时期。出自《易·系辞》:“《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所以这个“末世”,只能是明之末世,不能说是清之末世。

“运偏消”还是在说运数,跟弘光的算盘一样,认为亡国的原因是无运,而不是人事努力的结果,这是红楼作者、张岱等当时文人的普遍思想。归之于天意、运数,甚至用易经的生灭循环、阴阳消长作为理论支撑,却不见东汉刘秀的励精图治,甚至南宋赵构也划江而治,至少还有半壁江山。

探春的谜语: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贾政心内沉思:“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

飘飘浮荡:被风飘荡,飘零海上,家人遇难,骨肉分离。

符合“莫向东风怨别离”,东风即清风,无情的满清。“清明”同判词中“清明涕送江边望”的解读,正面看似“清明节”,反面实指清、明两朝。此谜语整体也跟探春的判词相吻合。

探春判词的图中有风筝,谜语是风筝,70回在三月暮春之际,又写到放风筝,探春的风筝是凤凰,除了暗示雌雄两个,覆凤射龙,书中这么多次写到风筝,也是强调探春如风筝的特征:因风,飘零。

63回,占花名:

杏花,那红字写着“瑶池仙品”四字。

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

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

在第六章宝玉生日的怡红夜宴中解过,只稍说明:

红了脸,红字,红杏,多次重复突出的“红”,表示“朱”。

日边、倚云:指探春的高位,和后来的不归,远离骨肉家园。

瑶池:天庭别府,极南之地,别有洞天。

必得贵婿:两人。

这几个特征,差不多揭明了:隆武帝和鲁监国。极南的天庭,便是两人各自在南方建立的政权和朝廷。

“红杏”,还有比日边、倚云更脍炙人口的诗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红杏枝头春意闹。且向花间留晚照。

春、花之意很浓,春、花是朱明关键字,“花”指华。花间晚照,不言而喻。“满园”关不住春,也耐人寻味。

综合这些诗句、神话、历史,便能明白探春占到红杏的原因。

五九前,探春都是打酱油。37回结诗社,虽被李纨夺了社长,却是由探春发起,这是探春反面的历史人物开始主事的信号。

探春的海棠诗,也表明了这个角色的立场:

倩影三更月有痕。

多情伴我咏黄昏。

三更月有痕,黄昏日已落,明确表达了对日月的多情、伤感。

显然是用李商隐的“月楼谁伴咏黄昏”典故,月楼、黄昏的凄苦,和无人相伴、无人可诉的孤独。

55回,“欺幼主刁奴蓄险心”:隆武时期,隆武帝一直受制于郑氏集团,刁奴欺主,奴蓄险心,都是反面事实。隆武帝之所以突然、意外被杀,就是因郑芝龙蓄险心,暗投满清,撤掉了守关兵将,导致清兵突然逼近。

探春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说的便是事实。“探春兴利除宿弊”,正是隆武帝当政后,进行的一系列革除宿弊的举措:弘光朝实行“联虏平寇”的政策,隆武朝改为“御虏”,联合农民军全面抗清;针对党争内讧的危害,提出消除党争,用舍公明的方针;再如整顿吏治,严惩贪污,规定“小贪必杖,大贪必杀”等等。

74回抄检大观园:

探春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流下泪来。

第二天说怎么撵起亲戚来了?探春冷笑道:“正是呢,有叫人撵的,不如我先撵。亲戚们好,也不在必要死住着才好。咱门到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探春的话:

第一,亲戚们不必要死住着。也是提醒读者,正面来看,宝钗的薛家这么多年住在贾府不走,“死住着”,有问题。

第二,探春先撵这个薛家的亲戚,也是事实。薛家是雪满的满清,东夷,在甲申之难后,弘光朝“联虏平寇”,没撵这个姨,导致这个“亲戚”得寸进尺,侵占江南。隆武朝才全面“御虏”,确是先撵,只是实际上没撵走。

第三,“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是说中华这样的大族,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杀不死,历史用上千年已多次证明了。必须先自杀自灭,才能一败涂地!崇祯朝的李自成,弘光朝的左良玉,一再证明了这种自杀自灭,一败涂地!所以探春流泪。

第四,咱门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不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正是隆武帝与鲁监国两个政权当时的实情写照,互杀来使,不能相容,更别奢望整体部署,联合抗清。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