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会议现场

2023年11月24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办的“中国传统画学观念与当代阐释及运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来自全国艺术高校、学术研究机构、文博单位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多家新闻媒体共七十余人参加会议。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喻静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杭春晓讲话。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孟繁玮主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喻静致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杭春晓致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孟繁玮主持研讨会

喻静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传统画学观念与当代阐释及运用学术研讨会”从传统画学的核心观念、当代阐释、画学个案研究三个层面展开积极的学术探索,必将推动中国画学研究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国美术学和艺术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调研评估和体系建构。

杭春晓表示,一百多年前中国传统画学观念已经充当过一次全球化传播者的身份。今天的中国进入世界范畴,文化语境获得了很大发展,当下研究中国传统画学仍然具有巨大空间。

本次研讨会从“文脉与规律:传统画学的核心观念”“转化与运用:传统画学的当代阐释”“问题与方法:画学研究的个案拓展”三个主题展开广泛、深入的学术研讨交流。

文脉与规律:传统画学的核心观念

作为对传统画学与观念的探讨,清华大学教授陈池瑜指出中国古代画学从汉代到宋代出现的两种价值观,一种是在儒家礼教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兴成教化、鉴戒贤愚之核心价值观,另一种是在道家思想影响下形成的观道畅神、达情适意之审美价值观,两种价值观都促进了中国画的有序发展。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余辉从“晋唐‘解画’之说”“宋元破‘意’之法”和“明清‘解画’之争”三个方面讨论了古代文人鉴识、分析图像的历程。他认为出自南朝的“解画”一词,为后人阐释画面的内容和意涵留下了极为重要的议题,对绘画作品全方位、综合性考量的“解画”,超越了对绘画风格的一般性认识。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顾平,从“情理”“物理”“画理”三个角度阐释了“中国画学”写形观念的形成与发展,画学传统中一系列关乎“技法”表现的写形观念,既是“形而上”画理的衍化,更是“形而下”画法的直接引导。

传统画学的当代建构是本次研讨会中探讨较多的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一从重新认识传统画学价值的角度,提出了构建当代画学体系的重要意义,以及对新时代画学体系建设的理论构想。他认为美术研究所应该在构建当代中国画学体系上发挥重要作用,承担建构当代画学体系的重任。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于洋从“史脉”“范畴”“时态”“致用”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画学体系建构的历史脉络、概念范畴、时态差异以及现实意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春阳从中国画变革与融合的角度阐释了中国画的“意象”系统,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是自远古以来逐步形成并获得认可的共同价值观,也是支撑中国绘画历史延续至今的核心内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华大学教授陈池瑜发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余辉发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顾平发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一发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于洋发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春阳发言

转化与运用:传统画学的当代阐释

传统画学研究是一门涉猎广阔的研究课题,涉及观念、术语、技法、文献、鉴藏等多种绘画知识与学问。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教授丘挺以中国画中的皴法观念、程式演变,讲述中国画学观念在实践中的发生、演变过程,为传统画学的研究提供了可行的实践路径。中国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处长、教授刘海勇介绍了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团队对中国画学核心问题的研究过程及成果,提出了具有写意本体与写意精神相互体认的中国画意象观的写意体系结构。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张长虹由傅抱石《云台山记图卷》题跋引出画学文献整理过程中的重构与附会问题,提出“回到史源再出发”,对重要画学术语进行重新考察,厘清其真实内涵。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级美术师阴澍雨认为中国画创作离不开传统画学的支撑,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依赖于中国画教学,学院教学与师徒传授依然是当代中国画的主要教育方式。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付阳华,从画学理论与图像功用的角度梳理了中国绘画中“劝诫”标准的源流,阐释了此类绘画图像与文本之间形成的功能隐喻与道德约束。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谷泉,通过中国人对赏石美丑的审美界定标准,谈到绘画表现与艺术对象之间的文化联结,以此生成审视中国画与自然的独特美学观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教授丘挺发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处长、教授刘海勇发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张长虹发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级美术师阴澍雨发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付阳华发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谷泉发言

问题与方法:画学研究的个案拓展

在中国画学研究的具体层面,本次与会专家带来了许多精彩的研究个案。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朱万章比较了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浙江博物馆等的“徐渭画像”的诸多版本类型和传摹脉络,探讨了绘画图像在流传过程中的失真与异化现象。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韦宾考察了“情感”一词自西学东渐的过程中,逐渐成为当代画学重要概念的过程,以及近世以来,情感表现说逐渐取代以“气韵”为代表的古典画学范畴,成为重要艺术观念的过程。四川大学教授韩刚考察、比较了“画工”与“画师”两个画学术语,从发展源流到相互之间语义发生关联与转换的过程。

史料钩沉是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彭莱立足现代研究,探讨了“画学”的概念和内涵,提出传统画学具有学理逻辑、研究方法与研究维度的独特性,与西方艺术史论的研究方法形成不同特色,在中国艺术研究中具有独特的指导意义。广西艺术学院教授李永强考证了倪瓒与张德常家族三代六人(张天民、张德常、张德机、张以中、张玄度、张元实)之间的交往历史,勾画出倪瓒生活的另一侧面,为研究倪瓒的交游提供了新的史料细节。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刘玉龙从美术史的微观层面考辩了出现在唐代文献中的有关“于舍人”的史料,条分缕析,详加考订,呈现了唐代绘画史料中的“于舍人”实为于邵的考辩过程。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张啸东从文献中发现问题,从实物中找到对应,详细论述了现存“嘉靖刊”《历代名画记》实为万历二年王世贞《画苑》丛书本的考订过程。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段莹讨论了现存高克恭《秋山暮霭图》残卷的定名与米氏云山在金元时代的影响。广州美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王艾研究了20世纪岭东美术在东南亚流播的历史轨迹,认为岭东绘画与上海美专、东南亚艺术之间的亲缘关系,体现为一种地缘文化的影响,进而影响到美术潮流的流播。苏州大学教授陈铮从诗人杜甫的名句“虎头金粟影,神妙独难忘”谈起,讲述了“顾恺之”概念在唐代的演绎与传播问题。清华大学副研究员倪葭通过对《芥子园画传》中墨梅谱的编排体例以及徐禹功《墨梅雪竹图》题跋的梳理,探讨了赵孟坚创立的释仲仁—扬补之—汤叔雅一脉墨梅画法的传承过程。四川大学副研究员杜松,讲述了明代吴中地区对倪瓒的追忆与重塑,从地域、文化、身份与经济等方面分析了重塑“倪瓒”现象的动因,为研究倪瓒影响力的扩散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士超考证了《唐画断》和《唐朝名画录》在历史与书商的编辑策略中合二为一的过程,对这一过程提出了自己的推测与解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朱万章发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韦宾发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川大学教授韩刚发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彭莱发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西艺术学院教授李永强发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刘玉龙发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张啸东发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段莹发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州美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王艾发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州大学教授陈铮发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华大学副研究员倪葭发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川大学副研究员杜松发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士超发言

最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孟繁玮进行了会议学术总结。她指出,本次研讨会体现出“中国画学”进入当代文化语境的一个学术路径,也呈现出当代传统画学研究的良好学术生态。研讨会的整体学术成果丰厚而扎实,对于今后美术研究所的传统美术研究工作和当代中国画学学术体系的建构,都提供了重要帮助和积极借鉴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会学者合影留念会议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