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受寒潮和暖湿气流共同影响,12月10-11日,我国华北、黄淮等地出现大范围降雪天气。但由于暖湿空气过强,河套、山东是冷空气和暖湿气流反复争夺的地区,因而雨、雪、冻雨、冰粒、雨夹雪等反复转换。天气复杂,气象台未雨绸缪,充分准备,提前一周就在追踪这波天气,时刻研判,使这些变化都在预期范围中。

11日的天气会商中,预报员们充分分析天气形势,认为从东北路径南下的冷空气经过渤海后变湿,回流到华北南部及以西地区后会在该地造成较强降雪预报员们仔细比对各个气象要素,各抒己见,并达成一致结论,认为向南扩散的冷空气并不太强,且本场在暖空气一侧,气温相对偏高,首先出现下雨或雨夹雪的概率较大,之后将再转为小雪。

预报结论很快通报了机场、管制等各个用户,尤其是停场飞机要做好除冰雪的准备。预警升级,整个气象台都在严阵以待,等着预测的天气到来,又担心它乱来。

凌晨3点,机场出现小雨夹雪,之后短短几个小时内降水相态频繁转换,由小雨夹雪转为小雨再转为小冰粒,再转为小雪,之后又转为小雨夹雪、小雨、小雪。冬季的天气变化虽然没有夏季来得剧烈,但预报难度一点不小。频繁转换的降水相态给气象服务增加了难度,特殊观测报告也相继增发。

面对如此频繁变化的天气,预报室发挥领班的作用,多次主动到管制大厅现场服务,并多次提前通知机场运管委降水相态转换。预报员发现实际地面温度比预报的要高,于是及时调整预报结论,将积雪深度由1-2cm调整为没有积雪,为航班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1日当天山东省不少地市迎来降雪,一早济南、淄博、济宁、烟台等地降雪明显,就连距离胶东机场仅仅几十公里的平度、莱西等地也出现明显阵雪,青岛市区则出现冻雨天气,崂山等地还出现了“雨凇”景观。

“十里不同天”,青岛不同地区的降水形态相差很大,虽然在雷达回波上表现基本相同,但考虑实际地形、地温等要素,预报员大胆预报,及时订正,对本次天气过程的预报真正做到了精、准。

早在12月9日,气象台就发布天气通报:“12月11日04:00(UTC)至08:00(UTC)有小雨夹雪,西北大风7-11m/s,阵风16-18m/s”。预报结论也从9日到11日在机场运管委会议上连续3天发布,同11日的天气实况基本一致,气象台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岁末年初,气象服务不松懈不麻痹,时刻牢记安全和责任,以“颗粒度”过大为问题导向,努力提升气象服务的“准确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