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这个活动太好了,我们学到了拉面的技巧,回家可以自己做拉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收纳培训课对于我来说非常有用,我家的东西怎么收都觉得乱,听了这节课后,掌握了收纳的技巧,回去我就试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28日,记者在紫竹院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首遇·i紫竹畅和院儿”活动上看到,居民在车南里·畅和院儿不仅可以体验由马华志愿队带来的拉面培训和文商书馆提供的收纳培训,小朋友还可以参加奥尔夫音乐亲子活动。天气虽然寒冷,却挡不住大家跃跃欲试的热情,现场一片热闹祥和的景象。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紫竹院街道党工委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推进城市更新、民生暖心、物业焕新三大工程,在探索长效机制建设中激发基层治理的“大能量”,不断厚植文明底蕴、擦亮幸福底色,致力于实现“长河万寿如意紫竹”的美好蓝图。“社会治理的主体是人民。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积极引导居民自觉回归自治本位、发扬主人翁精神。紫竹院街道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党组织搭平台,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将主题教育落到实处。”紫竹院街道党工委书记常增玉表示。

畅和院儿亮相

老小区居民有了“会客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畅和院儿——民生提质工程”是将紫竹院地区空间资源进行挖掘整合,改造成为党群活动、社会保障、市民活动、特色书店、养老设施、幼儿设施、医疗设施、共享学习室等各项民生服务空间。车南里·畅和院儿是紫竹院街道建设完成的首个畅和院儿。它的亮相使辖区居民对享受更加优质、高效的便民服务有了更多期待。

车道沟南里社区党委书记隗京震介绍:“车道沟南里社区包括车南里小区和8359所小区,8359所小区建于20世纪80年代,车南里小区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社区共有居民2021户,60周岁以上老年人1700余人,是个典型的老龄化社区,居民对文化活动的场所需求非常强烈。”

“我们希望有地方给老人、小孩活动,大家织织毛衣晒晒太阳,搞点小活动。”居民李阿姨说,从畅和院儿施工建设开始,大家就关心这里什么时候开放,期待很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了解,车南里·畅和院儿是在社区居委会原办公场地的基础上改造升级而成,小院儿面积有450平方米,白色的外立面简洁时尚,宽敞的大厅是市民阅读空间、儿童互娱空间、随时更换主题的临展空间。旁边还有儿童活动室、社区文艺团队使用的多功能活动室等服务空间,小小的院儿内,满足了居民休闲娱乐和“会客”的需求。“这个临展区域还是院里的孩子跟我提议,说我们的绘画作品可不可以在这里展出,我觉得这个想法很好,未来这里还将举行摄影绘画展、书法艺术展、手工作品展等活动。”隗京震介绍。

车南里·畅和院儿作为紫竹院街道“畅和院儿——民生提质工程”的首个项目获得社区居民的广泛认可。“畅和”谐音“长河”,不仅代表着紫竹院文化,也代表着舒心、欢畅、和睦、祥和的家园氛围,更是城市更新品牌的核心理念。富有北京地域特色的“院儿”体现了共生、共驻、共建、共享的邻里情结。“通过前期向居民征求建议,集思广益,为此次的改造提供更加可行、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同时在施工过程中,专家和工作人员多次来到现场进行检查,牢牢把握好施工方案和施工质量。”隗京震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小院儿建得特别好,我们小区属于老旧小区,小区内文化活动空间少,小院儿建好后,我们有了活动空间,没事可以来这里看看书,组织一些文化活动,不怕风吹日晒了。”居民刘阿姨开心地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区“微治理”牵动着所有居民的心,文化建设融入社区“微治理”,是从群众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问题最突出的身边事入手,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紫竹院街道党工委紧紧抓住民生改善这一核心,以“微治理”为工作发力点,“小治理”惠及“大民生”,治理成果看得见摸得着,让社区的公共空间真正成为居民的“会客厅”。

“车南里·畅和院儿的建设是为了提升辖区居民的生活品质,给小朋友们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给老人们提供一个聊天的场所,大家还可以在这里进行协商议事。”紫竹院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马秀丽表示,下一步,紫竹院街道将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等平台树立“畅和院儿”的品牌形象,让地区居民们在共建共享中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

厂洼一社区7号院是典型的老旧小区,“晾晒难”一直是小区居民的烦心事。尤其是小区低楼层居民,受树木遮挡、户型布局等影响,家里日照时间不长,晾晒衣服和被褥成为一大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区党委在听取居民意见后,迅速集结7号院楼门长,在社区搭建的共商、共建、共享的议事平台——牡丹亭,商讨新建晾衣杆解决居民烦恼。“居民的迫切需求是咱们社区党委的头等大事,一定要把为民办实事放在首位,提升为民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厂洼第一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范红霞在了解到居民的诉求后,经过民意调查,社区党委搭建协商平台,居委会、物管会、业主代表和物业,大家就晾衣杆的选择标准、晾衣杆安装位置选择,以及安装后如何管理等问题进行面对面沟通,最终划定晾晒专区。晾衣杆安装好后,居民纷纷表示:“新建的晾衣杆很方便,家里的被子不愁没地方晒了,晚上睡觉还能闻到阳光的味道。”

“晾晒难”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儿,却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大事儿。为更好解决居民“急难愁盼”,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厂洼一社区7号院创新居民诉求联办机制,建立了“1+5”工作制度,即1个诉求,“社区党委、居委会、物管会、业主代表和物业服务企业”5方联办制度,每月10日为居民接待日,定期收集业主诉求和意见,通过多方主体联动联办机制,切实有效及时解决业主反映问题。

“‘1+5’”工作制度推行后,从居民层面来说,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明显提高,居民之间建立了‘互信、互尊、互帮’的良好关系,逐渐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氛围。从社区层面来说,通过党建引领,整合多方资源,合力共解难题,完善协商议事机制,逐步形成了社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格局,进一步提升了社区服务质效,增加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范红霞表示。

“街道上、公共场所,尤其是小区里,我们生活的环境变得更美了!楼道更整洁、设施更齐全、车辆停放也更有序了。”最近厂洼一社区7号院的王女士感受到了社区的新变化,这是紫竹院街道社区“微治理”的一个缩影。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紫竹院街道党工委通过与北京市海淀区扬帆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合作,在10个社区进行试点推广社区“微治理+微聚力”项目,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树立和践行整体观、系统观、协同观,通过推进共建、共治,加强“五社联动”,凸显党建引领、协商自治、队伍建设、文化培育、服务促进和资源整合等社区“微治理”效应,创造需有所应、物有所管、老有所养、文有所润、心有所归的幸福美好生活,充分凝聚和保障社区治理参与主体的共建共治共享,深化社区“微治理”工作成效。

“运河第一闸”及龙王庙片区焕新

大运河再添新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月中旬,紫竹院街道大运河广源闸遗址及龙王庙片区全新亮相,新建的公共空间不仅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休闲空间,更是通过城市更新实现了对长河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广源闸及龙王庙片区位于广源闸路与万寿寺路交会处,是北京大运河文化带支线南长河文化带的重要节点。这里曾经杂乱的环境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供市民休憩的街区空间,一片水清岸绿的景象。附近居民陈女士说:“以前这块地脏乱差,现在修的多漂亮,遛弯心情都好了。”

据悉,龙王庙北侧绿地原被一处违建侵占,区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不复当年“香林千纳图”的生态自然景象。“场地深厚的文化价值缺乏挖掘和展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整体风貌较差,旅游功能缺乏。因此,亟需全新塑造。”紫竹院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董国梁说到。

广源闸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素有“运河第一闸”的美誉。龙王庙作为海淀区文保单位,是紫竹院辖区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紫竹院街道通过城市更新项目对该区域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新建的公共空间建设总面积1488.5平方米,设计师通过对地面铺装打造了一条“蜿蜒的长河”,体现空间和时空的延伸、延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采访了解到,该项目自2020年6月启动,从方案设计之初到整体方案完成,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团队与紫竹院街道相关科室多次调研、走访,召开40余次会议研究,与居民面对面交流设计方案,充分了解居民诉求,真正做到设计方案完全贴合居民需求。同时,还邀请古建、民俗、水利、园林、规划、历史等各方面专家就设计方案进行深入探讨,反复推演。“项目完成后,我们再次邀请居民座谈,对他们的意见进行了收集和采纳,大家对这一块空间的利用还是很满意。”董国梁表示。

“区域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文化是运河文化、庙文化、潮文化,设计方案提取了这些特色文化元素,依托场地地形、地貌等建设条件,对场地进行设计。”紫竹院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尹曙光说,本次更新设计紧紧围绕区域发展主题,体现文化艺术气质及科技创新特质,通过高科技提升场地的视觉效果及互动体验。现在,这里已经变成了集居民休憩、文化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建好后,我经常来这儿遛弯,和老姐妹一起坐在小公园里聊聊天,看看文化墙上的历史故事,再沿着长河遛遛弯,欣赏两岸的风景,感受着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住在附近的居民高阿姨一边坐在公园里晒着太阳一边告诉记者。

始于颜值、精于细节,内外兼修,便民暖心,把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抓好了、抓实了,就是抓住了“民生大事”。社区是城乡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接触最多、感受最直接的空间单位,社区有活力,整个城市就能充满活力。无论是“微更新”还是“微治理”,紫竹院街道党工委始终坚持以“小切口”改善“大民生”,着力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以对城市和群众高度负责的担当作为,实现了居民幸福感的“提档升级”,持续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记者:张斌

编辑:罗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