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创新主体投入主要表现为人员与经费投入,具体指标含:R&D人员、知识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R&D内部经费支出、科学技术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和研发投入强度。受“中国100城”城市创新生态指数报告联合研究团队委托,发布“中国100城”城市创新主体投入前20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中国100城”城市创新生态指数报告》是由苏州创新生态研究院施琴芬博士牵头,协同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张秋菊团队、南京审计大学于娱团队、清华大学陈劲团队、南京邮电大学朱卫未团队、江苏科技大学吴洁团队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田杰棠、新华社中国财富研究院张庆源、上海科学院李万等近百人继2020年第一次发布后的第四次呈现。

根据课题组测算,创新主体投入前20强城市的区域、梯度、位差与维度分析结果如下。

一、区域分析:粤浙苏皖入榜城市较多

创新主体投入前20强城市在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呈现出明显的聚集效应,前20强城市中有8个分布在长三角地区,4个分布在珠三角地区,在其他区域城市分布较为分散。广东省、江苏省、安徽省和浙江省入榜城市较多,广东省共有4个,分别是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和东莞市。广东省充分发挥广州、深圳市创新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其地理位置优越、人才资源丰富、产业链完备、科技创新氛围浓厚。2022年,广东省科技厅持续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稳企暖企力度、推动科技金融紧密结合、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和重大项目建设力度、加大科研攻关对产业发展支撑力度,提出12条措施,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作用。江苏省3个城市在列,苏州市、南京市和无锡市入选。江苏省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22年江苏经济总量达12.3万亿元,稳居全国第二,对全国经济的贡献保持在10%以上、增量全国最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提升至14.4万元,连续14年居各省(区)之首。坚实的经济底子,为科技创新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安徽省和浙江省入榜城市数量相同,安徽省合肥市和芜湖市入选。浙江省杭州市和宁波市以及绍兴市入选。

二、梯度分析:北京、深圳、上海大幅领先

创新主体投入前20强城市可分为5个组。北京市、深圳市、上海市位于前3强,与其政治经济实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城市充分发挥了人才和科技资源高度集聚优势。北京拥有优秀的高校资源和众多国家级研发机构,让创新优势更加的凸显,除科学技术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指标外,其他指标位列第一。广州市、苏州市、合肥市、杭州市、南京市和西安市共6个城市位于第三组。天津市、芜湖市、武汉市和佛山市位于第四组。郑州市、长沙市、成都市、宁波市、无锡市、东莞市和济南市共7个城市属于第五组。后两组城市创新主体投入得分相对较低,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根据《城市创新生态指数报告》,与上年相比,创新主体投入前20强城市的排名变化不明显,90%的城市排名位差在4个以内,大部分城市在创新能力投入方面上表现较为稳定。与2021年相比,北京市、杭州市、深圳市、上海市、广州市、苏州市、芜湖市、合肥市和无锡市的创新主体投入能力没有发生明显变动,位差在1个以内,这些城市在创新投入方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能够持续地投入资金支持创新发展。而天津市、武汉市、南京市和西安市创新主体投入能力明显上升,位差分别为2、2、5和9个,这些城市在创新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有所加强。此外,郑州市、长沙市、东莞市以及济南市入围,排名分别为第十四名、第十五名、第十九名和第二十名。创新投入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该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相反,成都市、宁波市和佛山市创新主体投入能力明显下降,位差分别为8、7和4个。

三、位差分析:城市创新主体投入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很强的一致性

广州市、长沙市、北京市、深圳市、苏州市、杭州市和天津市的创新主体投入与GDP排名位差范围都在1个以内,无锡市、武汉市、上海市、济南市、南京市、郑州市、佛山市和东莞市排名相差在4个位差以内,一致性较为显著。合肥市、西安市和芜湖市城市创新主体投入排名明显高于其GDP与人均GDP的排名,位差分别为13、15和52个。成都市、宁波市、无锡市和武汉市4个城市创新主体投入落后于其经济发展水平,位差分别为9、5、4和3个。

近年来,合肥市加快建设和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持续深化政策制度创新,切实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创新主体投入排名位列第六位。2022年合肥市投入科技产业政策资金超90亿元。其中,科技部门牵头的科技创新政策投入近11亿元,是上年的近3倍,惠及各类科技企业近4000户次。西安市紧抓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发展机遇,围绕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打造硬科技创新品牌。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5.18%,居副省级城市第二。科研活动投入力度和经费支出不断加大,使得西安市创新主体投入排名位列第九。芜湖市大力实施全域科技创新提升行动,围绕“产业+科创”,推动城市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加快构建全市“大科技”格局,为打造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2022年,芜湖全社会研发投入达149.7亿元,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48%,跃居全省首位,创新主体投入排名位列第十一。

四、维度分析:可基于本地的基础优势,提升城市创新主体投入水平

北京市、深圳市和上海市这3个城市作为我国的一线城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创新政策和地方较强的经济实力为这些城市创新投入的发展提供基础,R&D人员数量、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R&D内部经费支出以及研发投入强度得分均远超于前20强中的其他城市。北京市的科技创新水平已进入发展的新阶段,在创新主体投入水平上遥遥领先,除科学技术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指标外,R&D人员、知识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数、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R&D内部经费支出以及研发投入强度5项指标排名均位列第一。深圳市的主要优势体现在R&D人员、R&D内部经费支出以及研发投入强度上。上海市R&D人员、知识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数、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R&D内部经费支出以及研发投入强度遥遥领先,均位于前5强。

合肥市和芜湖市科学技术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指标分别位列第一位和第二位,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其创新主体投入得分,但这两座城市知识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数指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南京市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仅次于北京,位列第二。在国内城市中,南京市拥有令人称羡的科技创新资源“富矿”。高校、科研院所密集,高层次科技人才汇聚,地方科研实力强大。武汉市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位列第四,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和强大的地方科研实力,提高了创新主体投入得分,为城市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单独分析创新主体投入的6个三级指标维度,可以看到不同的城市拥有各自的优势。从城市创新生态构建上,政策制定者可基于本地的基础优势,弥补短板,提升城市创新主体投入水平。

系列报告截至目前,已发布“中国100城”城市创新生态指数年度排名前20强、创新主体前20强、创新协同前20强、创新环境前20强、创新主体规模前20强、创新主体投入前20强、创新主体产出前20强城市,下期将发布创新协同平台、创新协同互动前20强城市,敬请期待。

文章来源:苏州创新生态研究院。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编辑邮箱:sciencepi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