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2月24日,俄罗斯集结20多万大军,以大兵团、大纵深的战术,从绵延几百公里的战线上分三路向乌克兰发起进攻。
当时无论是在军事界还是网络上,大家都认为这场冲突将会以乌克兰惨败而告终,甚至还有“7天后到基辅喝伏特加”、“半个月让乌克兰回归联盟”的乐观言论。
因为俄罗斯是公认的世界第二军事强国,不仅继承了苏联的主要遗产,更是在第二次车臣战争、格鲁吉亚战争和叙利亚内战中向全世界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而反观乌克兰,自从独立以来不仅“自废武功”销毁了所有的核武器,更是将继承自苏联的大部分高精尖武器当成破铜烂铁在国际军火黑市上四处贩卖,以至于开战之初连自动步枪这类轻武器都得靠西方支援。
孰优孰劣,世人皆知。
开战之初,俄军确实隐隐有当年苏军“百万钢铁洪流”的架势,一路摧枯拉朽,长驱直入,短短几天占领了乌克兰十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特种部队甚至空降到基辅的机场。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乌克兰在顶住了第一波攻击后,俄乌冲突从“闪击战”打成了“拉锯战”,乌克兰非但没有像外界猜测的那样投降,反而在局部发起了反攻,而俄罗斯也陷入到乌克兰这片泥淖,不断消耗自己的元气,直到现在也没能脱身。
俄军的前身是苏军,看到这个当年让整个世界都匍匐战栗的“老大哥”如今在俄乌战场上举步维艰,着实让许多中国网友唏嘘不已。
纵观一年多以来的俄乌冲突,恰恰印证了68年前毛主席的一句话,他给赫鲁晓夫提的这个建议,哪怕时隔半个多世纪,仍然将俄罗斯军队的特性形容的鞭辟入里。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句话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并存的局面,而随着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则将两大阵营的对立推向了对抗。
美国为了抵制苏联影响力的蔓延,率先拉拢自己在欧洲的小弟,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缔结所谓“共同防御”的军事同盟。
北约这个组织从诞生起就是以苏联作为假想敌。
见识过二战中美国恐怖“爆兵能力”的苏联领导人对此如鲠在喉,也针锋相对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当时新中国刚刚打赢抗美援朝战争这场“立国之战”,军事实力在世界范围内也不容小觑,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为了增加华约组织的牌面,苏联领导层认为有必要寻求中国来帮忙撑场子,将中国也纳入到华约体系当中。
给出的条件就是如果中国、朝鲜和北越在东亚受到美国及其仆从势力的攻击,那么苏联就会毫不犹豫抽调远东的兵力帮忙;相反,如果苏联在欧洲遭到西方国家的进攻,那么中国也应当给予军事支援。
1955年,国防部长彭德怀访问东德和波兰,在返程途中经停莫斯科,赫鲁晓夫和朱可夫就“中苏在军事上更进一步深入合作”的问题同他展开会谈。
对于苏联请求“中苏步调一致、协同作战”的建议,远在北京的毛主席得到报告后,没有任何犹豫,当即就是回电指出:
“中国的国防战略方针是积极防御,绝不先发制人。”
对于毛主席的论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放异彩的朱可夫元帅却颇为不屑,他指出中国的防御政策已经落后于时代了,现在是原子弹的天下,战争方式已经不同于以往几千年的常规战争,所以应该先发制人,不能让对方动手了再还击。
彭德怀和朱可夫,这两位在各自国内战功赫赫的元帅就该不该“先发制人”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执。
在一旁的赫鲁晓夫眼看两人争得脸红脖子粗,有愈演愈烈的架势,连忙劝阻,并说此事关乎国家战略,还需从长计议。
但是他并没有打消这个想法。
两年后,也就是1957年,毛主席受邀赴莫斯科参加“国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大会”,并顺便对苏联进行友好访问,在会谈中,赫鲁晓夫再次老调重弹,说到了中苏军事协同问题。
面对苏联再三抛出的“橄榄枝”,这一次毛主席没有过多犹豫,而是将话说得更加直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