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7月9日的凌晨4点,天还未亮,一名戴着大檐帽和墨镜的男子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的国家宾馆低调出发,为了避免被行人认出,他乘坐巴基斯坦的军用车来到停机坪上,下车后迅速坐上了一架波音707飞机,开始执行一趟秘密任务。

很快,这一行将登上世界新闻的头版。这位戴大檐帽的男子就是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时年48岁的亨利·基辛格。

基辛格秘密访华时为何如此紧张?

通过这次秘密访华,中美结束了长达20余年的对抗,重新建立联系,也为此后尼克松访华开启中美战略合作乃至1979年正式建交拉开大幕。

半个世纪以来,基辛格先后访问中国超过100次,跟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每一代领导人都有过交往,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也是中美外交的“活化石”。他从不吝于称赞中国人,钦佩他们坚韧不拔、含蓄缜密的精神和展现出的中华文化。

1971年7月,周恩来总理会见秘密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中美当月同时发表公告宣布尼克松将访华,这一消息立即震动了全世界。

尼克松为何选定了基辛格?

促成50年前的秘密访华,并不容易。此前的22年间,中美之间一直没有高层往来,但大使级的会谈没有中断,断断续续举行了135次。囿于台湾问题,中美维持了长时间的敌对关系,让彼此间知之甚少。

参与过中美建交全过程的时任外交部长黄华,有一篇回忆文章,足以描述这种陌生感——

1968年,波兰首都华沙举行的一次服装秀上,中方使馆人员见到美方外交官后,“拔腿便跑”。但这两个美国外交官却铁了心在中国外交官后面紧追不舍,还边跑边喊:“我们是美国大使馆的,我们想见你们的大使!”

当时的敌对状态下,双方外交人员毫无接触。一般公开场合,中国外交官见到美方人员都是起身躲闪。

转变发生在第136次华沙会谈开始前。

1970年2月,尼克松在一次对外政策报告中指出,中国不应继续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的贡献,要建立稳定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能的。报告中还否认了美方会在当时的中苏冲突中会袒护任何一方的打算。

如此一来,第136次华沙会谈中,中方代表雷阳做了一次语气和缓的发言,表示会接受美方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