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种粮更趋理性,100亩至500亩种粮户成为江西主要种粮群体

一家两三口人,种两三百亩地,每年忙9个多月,有15万到20万元的纯收入

目前,适度规模种粮户基本沿袭一家一户单干的模式,在良种选择、订单农业、产销一体等环节有待提升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陈春园 熊家林

受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外流等因素影响,一段时间以来,我国耕地流转不断加快,农业经营单位等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中央多次强调发展农业规模经营要适度。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近期,《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访江西省多个产粮区发现,当前耕地流转面积在100亩至500亩的种粮户比例上升,占全部规模化种粮户的一半左右,成为种粮主力。

相较于流转耕地面积较大的种粮户,种粮面积在两三百亩左右的种粮户能够实现精耕细作、及时应对农业风险、有利于降本增效,是中部省份提高综合种粮效益更好的种植模式,符合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要求。

采访中,也有专家提醒,当前两三百亩适度规模经营劳动力年龄偏大,部分种粮户习惯传统种植方式,延续一家一户单干模式,良种、良法、良技推广仍有提升空间。对此应提高适度规模种粮户与地方政府、龙头企业等的联结程度,助力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提升适度规模种粮效益。

  “100亩至500亩”成为主区间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最新调度全省100个县(市、区)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江西50亩以上规模化种粮户为8.8万户左右、耕地面积稳定在1500万亩左右。

截至目前,江西全省流转耕地面积50亩至750亩的种粮户占规模化种粮总户数的95%、耕地面积的80%,流转耕地面积7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两项指标分别占比5%、20%。其中,100亩至500亩这一区间的种粮户两项指标分别占比45%、52%,成为主区间。

以南昌市、宜春市两个地级市为例,南昌市100亩至500亩区间种粮户数占当地规模化种粮总户数的46%、耕地面积占比63%;宜春市100亩至500亩区间种粮户数两项指标分别占比43%和53%。

此外,记者还选取了南昌县、高安市和南昌县蒋巷镇、高安市灰埠镇等多个重点产粮地进行数据对比,两项指标占比情况基本一致。

由此可见,100亩至500亩种粮户已成为江西主要种粮群体。以家庭为单位的适度规模种粮户流转两三百亩较为普遍,粮农年纪大、地块分散、耕作条件差的流转一两百亩,条件好一些的流转三四百亩土地渐成常态。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一位负责人总结,两三个劳动力,以家庭为单位,加入或不加入合作社,流转两三百亩地自种,农忙时使用季节性雇工,部分购买社会化服务,这是江西等中部省份在当前耕作条件和生产力水平下,实现精耕细作、提高投入产出效益较好的种粮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西省分宜县高岚乡千亩优质稻示范基地,收割机将收获的稻谷装入卡车(2023年10月24日摄) 钟磊摄

  为什么是“100亩至500亩”

记者从多个重点产粮县调查了解到,当前农民种粮更趋理性。目前,江西省种粮散户、大户继续呈现向适度规模种粮户集中的趋势。

具体分析,原因有三。

首先,经营规模过大,难以精细化管理,降低单产。南昌智慧大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邹泰晖介绍,公司今年种了1万多亩双季稻,全程机械化耕作,但亩均效益比不上种两三百亩的种粮户。“田管家”费用、村集体管理费用等,加起来每亩要多几百元,成本高。加上种植面积大,种植品种调配不便利,难以做到精细化管理,每亩产量降低二百斤左右。

相反,适度规模种粮户在精细化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以南昌县蒋巷镇柏岗山村种粮户应小平为例,他今年56岁,共种植160亩水稻,其中再生稻120亩,普通稻40亩,可以做到每天巡一遍田,及时处置突发农情,比如虫情、旱涝排灌等;可以对每个环节精打细算,比如湿谷子不进烘干厂,自己晾晒卖干谷,可以节省烘干费。一亩地成本控制在700元左右,卖谷子收入1000元,一季有300元左右纯利润,两季加上种粮补贴有七八百元纯利润。一家两三口人,种两三百亩地,每年忙9个多月,有15万到20万元的纯利润,种粮具有吸引力。

其次,经营规模过大,增加人力投入成本。当下,年轻人回乡种田意愿不足,种粮群体年龄普遍较大,多数在50岁以上。鹰潭市余江区农业农村局农技专家徐样庚介绍,适度规模种粮户的年龄在50岁以下的很少,50岁算年轻,55岁算正常,60岁以上人数较多,多数是小学、初中学历。

受访专家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该年龄段种粮群体开展适度规模种植,基本不用雇短工,如果田块连片,夫妇俩种200亩也不太费力。如果种植规模过大,则需要购买不少社会化服务和雇短工才忙得过来,增加种粮成本。

此外,他们在适度规模种植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经验足,很多人扎根田间三四十年,称得上是“土专家”。不少种田能手流转两三百亩地种粮,对于种植品种的调配、种植时机的把握、施肥量的增减等农事驾轻就熟,通过对喷药、施肥、灌溉等环节精细管理,能实现高产。

据了解,此类种粮户的亩均产量比种植上千、上万亩的种粮大户高出两三百斤,宜春市袁州区农业农村局农业推广研究员高素丽说:“稳定并发挥这群人的种粮优势,对于当前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作用不可忽视。”

第三,经营规模过大,会放大病虫害等风险损失。高安市灰埠镇锦江村粮农胡爱民介绍,去年下半年干旱缺水,由于种植规模适度,比大户收割快,效率高,能够保障水稻品质,早稻湿谷子亩产可达1100斤左右,而大户受极端天气影响,不能及时对土地进行风险管理,亩产难以达到这一水平。

鄱阳县莲湖乡裕丰村退捕渔民程之凑说,四年前退捕上岸后他开始种水稻,流转土地逐年增加,去年达1000多亩,几年下来有赚有亏,为了降低亏损风险,今年只流转300亩土地进行耕种。

  四方面提升适度规模种粮效益

多位农业专家、基层干部、种粮户认为,适度规模种粮户基本沿袭一家一户单干的模式,在良种选择、订单农业、产销一体等环节还存在短板,需要关注四方面堵点,进一步提升适度规模种粮效益。

——种子品质较大程度依赖个人经验判断,良种推广率难保障。有基层农业干部表示,粮农年龄偏大,对良种、良法等新技术、新模式接受度不高。加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撤销、基层政府公益性良种推广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良种推广缺乏平台抓手,目前粮农选择稻种主要靠经验、靠经销商推荐,在优质优价层面缺乏一定保障,种植源头存在风险。

高安市灰埠镇农业农村工作办公室负责人陈立新、种粮户胡庆仁表示,当前化肥、种子大多由经销商独家代理经营,经销商通过田间观摩等方式向农户推销种子,品质好坏主要由粮农靠经验自主分辨。

“种粮户如果购买到不适合的稻种,不利于产量提高和品质提升,可能会出现丰产不增收的情况,造成损失。”邹泰晖说。

——小规模种植使用农具存在效率、利用率及保养寿命等问题。一是农机如何存放。适度规模种粮户一般会购置部分农机自用。宜春市袁州区几位种粮户向记者表示,设施用地批复流程复杂,不规范搭建棚子属于违章建筑,农机只能摆放在房前屋后空地上日晒雨淋,原本10年的使用寿命,三四年后机器就老化了。这些农机还容易吸引村里孩子们的注意,爬上爬下容易引发人身安全事故。

二是农机使用效率低。当前,个别适度规模种粮户受农机补贴政策影响,会购买、更换一些新农机,这些农机一年加起来的使用时间不足一月,平时闲置家中造成浪费。

——一家一户不便防治病虫害。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外来生物入侵等因素影响,病虫害发生概率逐年增加,影响粮食生产。据了解,近年来江西农村地区福寿螺扩散蔓延,鄱阳湖沿线一些种粮户反映,稻田里的福寿螺原来“销声匿迹”了一段时间,近三四年又冒了出来,繁殖速度快,受螺害影响严重的田块会减产三分之一以上,一家一户很难防控。

当下,适度规模种粮户有些名义上加入合作社,但联结程度低,病虫害一旦发生,统防统治效果有限,需要引起重视。

——小规模种粮户不易与大规模企业合作。记者采访发现,从源头种子到终端销售,适度规模种粮户与地方政府、龙头企业联结程度不高,相关部门的引导、带动能力有提升空间。

比如订单农业,少数农业龙头企业认为适度规模种粮户的两三百亩地较少,导致企业的良种和订单与种粮户无缘;种粮户也担心在种子、化肥、收购等环节受歧视,一般会选择自主种粮、随行就市出售。这种单干模式限制了种粮效益的提升。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专家认为,加大对适度规模种粮户的带动,政府配套设备应跟上;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应尽快补齐;应强化合作社对适度规模种粮户的带动,提升农户在农资等方面的议价能力;政府应通过优质订单把加工企业、适度规模种粮户有效对接,引导种粮户种优质稻,改变一个乡几个品种,一个县几十个品种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