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协同平台主要用于反映城市技术转移、技术研发、资源共享和创新孵化的平台建设能力。具体指标包含: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数量、国家级技术转移中数量、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国家级开发区数量(即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数量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数量之和)以及协同创新中心数量。受“中国100城”城市创新生态指数报告联合研究团队委托,发布“中国100城”城市创新协同平台前20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中国100城”城市创新生态指数报告》是由苏州创新生态研究院施琴芬博士牵头,协同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张秋菊团队、南京审计大学于娱团队、清华大学陈劲团队、南京邮电大学朱卫未团队、江苏科技大学吴洁团队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田杰棠、新华社中国财富研究院张庆源、上海科学院李万等近百人继2020年第一次发布后的第四次呈现。

根据课题组测算,创新协同平台前20强城市的区域、梯度、位差与维度分析结果如下:

一、区域分析:呈现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聚集效应

创新协同平台前20强的城市在部分区域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效应,创新协同平台前20强城市中有5个分布在长三角地区,4个分布在环渤海地区,其余区域城市分布较分散。总体与我国目前初步形成的以北京市、上海市等科技创新中心为辐射源点,以各类地方创新共同体为支撑、东西结合的协同创新格局相契合。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和创新力的地区之一,集聚了众多的高等教育机构、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同时长三角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发达的交通网络使得各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协同更加便利,形成了一个相对紧密的创新生态系统。环渤海地区在经济和贸易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吸引了大量的创新企业和投资者。这些城市在港口物流、海洋科技和制造业等领域具备较强的创新实力,为区域内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提供了优势条件。

二、梯度分析:广州、济南、昆明排名提升

创新协同平台前20强城市可以分为五组。第一组与第二组各市排名较去年相比保持不变状态,北京市和上海市领先趋势依旧显著。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拥有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和科研机构,聚集了众多创新企业、科技园区、技术转移中心和孵化器,形成了一个高度集聚的创新生态系统。上海市是我国的经济和金融中心,上海自贸区、张江高科技园区、浦东新区等创新产业园区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了产业集聚效应,促进了科技创新和创业创新的蓬勃发展。同时,位于第四组的广州市和位于第五组的济南市和昆明市表现不俗,排名均有所提升。近年来广州市注重打造创新生态系统,积极推动创新创业资源的整合和协同发展。通过加大建设创新园区、孵化器和加速器等创新载体,吸引创新企业和创业者入驻,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创新协同平台。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的省会城市,拥有多所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在新材料、能源装备和环保技术等领域具有显著的优势。昆明市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先后出台《昆明市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17条措施》《建设昆明市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创新协同平台建设。

三、位差分析:重庆市、西安市、哈尔滨市、长春市创新协同平台建设拉动经济发展

重庆市、西安市、哈尔滨市、长春市在创新协同平台得分排名与其人均GDP排名上存在较大位差,创新协同平台水平明显领先经济发展水平。重庆市、西安市和长春市的创新协同平台排名较高,与其拥有丰富的协同创新中心密不可分。作为成渝双核之一,重庆市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水平创新平台。目前已引进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创新机构108家,落地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65家,新增国家科技孵化平台19个。西安市拥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这些高校在科研和创新方面具有雄厚的实力,与企业、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共同推动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长春市一直以来注重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在汽车制造、光电子、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创新基础和产业优势。这为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合作机会,吸引了更多的创新机构和企业。哈尔滨市的创新协同平台排名较高,主要受益于其拥有较多的国家级开发区。哈尔滨市政府高度重视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在政策层面积极推动国家级开发区的设立,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为开发区提供了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和项目入驻。

四、维度分析:苏州市国家级开发区维度上排名持续领先

北京市和上海市在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技术专业中心、国家级孵化器和协同创新中心等维度上排名领先,主要得益于人才优势、资金支持、产业集聚效应以及政策支持和营商环境等积极因素。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这两个城市成为了国内创新创业的重要中心。近年来,北京市积极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三城一区”建设给出新的明确定位:中关村科学城注重“统筹”南北区均衡发展,怀柔科学城注重“着力”打造高端科学装备产业聚集区和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未来科学城要“加紧”建设“两谷一园”,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要“积极承接”三大科学城成果外溢,“三城一区”也将由“联动发展”转变为“融合发展”。上海市不断深化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支持高校与创新能级高的行业领军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创新主体开展协同合作,充分发挥高校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的优势。苏州市在国家级开发区维度上排名领先。苏州市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9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个,总数位列全国第一,发展质量和效益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在国家经开区综合考核评价中,苏州工业园区位列全国第一,实现七连冠,昆山经开区连续5年位列全国第五。

系列报告截至目前,已发布“中国100城”城市创新生态指数年度排名前20强、创新主体前20强、创新协同前20强、创新环境前20强、创新主体规模前20强、创新主体投入前20强、创新主体产出前20强、创新协同平台前20强、创新协同互动前20强城市,下期将发布创新国际合作、创新投资环境前20强城市,敬请期待。

文章来源:苏州创新生态研究院。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编辑邮箱:sciencepi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