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闾琳是张学良与赵一荻的独子,他生于1930年,那时的张学良正处在人生的巅峰,就任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张学良带着家人来到北平,住进顺承王府。
1933年,热河沦陷后,张学良被迫下野并前往欧洲,他带着子女同行。在张学良回国时,于凤至留下照顾子女在英国读书,只有年幼的张闾琳随张学良乘船回国。
“西安事变”前,张闾琳6岁,张学良军务之余,常给爱子讲故事。张闾琳开始只是听,也不做声。张学良说:“我给你讲,你怎么不提出问题呢?”
有一回,张学良讲三国赤壁之战的故事,赵一荻在旁说:“那么丁点大的小孩连数都数不过来,他能懂吗?”
张学良说:“慢慢就懂了。”果然以后,张闾琳常向大人提问,如鲁肃是谁?是好人吗?对这个唯一陪伴身边的儿子,张学良十分重视对他的智力开发,经常让他在地上的沙子上练习写字,还给他讲唐诗和英语。
然而,对张学良来说,享受天伦之乐的机会实在太少了,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囚禁后。赵一荻下定决心要终身陪伴处于苦难中的张学良,但幼小的儿子张闾琳却不能和她同赴囚笼,他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样一来,赵一荻纵有万般不舍,千般不愿,也只能将张闾琳送到美国,托付给张学良的老朋友照管。
张闾琳被留在了美国,留下了一份牵挂和寄托。在美国朋友的精心照料下,张闾琳很知努力上进,不仅语言很快就过了关,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但是可惜的是,他的母语汉语变得生疏了。
这期间,张闾琳回国看望张学良、赵一荻,由于长期寄养在美国的缘故,张闾琳的中国话都忘得差不多了,他要吃蛋炒饭,却说成是:“我要吃饭炒蛋。”
儿子张闾琳的到来让张学良和赵一荻十分欣慰,喜欢得不得了,留他住了一段时间,后来仍是把他送回了美国,临别时,张学良、赵一荻眼看着亲生的儿子又要离开了,何时才能再团聚又是那么的渺无可知。夫妻对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赵一荻忍不住泪满双颊,张学良也不免动了儿女之情,眼眶也湿润了。
张闾琳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在美国读书很是上进,考入了加州大学深造,而且学业有专攻,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一名航天专家。
在校学习期间,张闾琳结识了华裔女子陈淑贞,两人由相识而相知至相爱,最后结成了终身伴侣。说来也巧,陈淑贞居然是粤军元老陈济棠之女,也算得上是门当户对,天作之合。两人婚后伉俪情深,生活幸福。
张闾琳长期在美国太空署担任工程师,1990年60岁的他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与妻子陈淑贞安享悠闲舒适的晚年生活。他们定居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城,平时以读书、狩猎打发日子,节假日到在纽约工作的儿子、儿媳处去共享天伦之乐。
1993年春天,张闾琳经由姐夫陶鹏飞引荐,结识了来美访问的一位中国航天专家。虽然长期的居美生活,使张闾琳已经不能使用汉语交流了,但语言的障碍并没有影响到两位航天专家之间的切磋与交流,两人志同道合,十分投缘,相处甚欢。中国专家诚挚地邀请张闾琳北京再见,张闾琳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其实,张闾琳想回国看看的愿望由来已久,父母口中念念不忘的沈阳帅府,北平旧貌,无不引起他莫大的好奇和向往,他一直在等待合适的机缘去实现这个夙愿。
当张闾琳把自己想回国看看的打算告诉张学良之后,张学良连连称许,并且催促闾琳最好尽快就去,他叮嘱说:“到了北京以后,再转赴东北,替我去看看咱们在沈阳的旧居和抚顺城外你爷爷的那座空陵。”
赵一荻考虑地更多,她对儿子说:“你们到北京以后,不要太张扬,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只是说去探亲就行了。”
细心的赵一荻为儿子的大陆之行做好了准备,李棠与贝聿昆夫妇陪同张闾琳夫妇同赴大陆。李棠是赵一荻胞姐赵缣云的女儿,嫁给了美国著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的胞弟贝聿昆。
1994年5月,张闾琳和夫人陈淑贞终于如愿地来到了北京。在京期间,他们夫妇和贝聿昆夫妇由外国专家局、航天工业总公司的负责人陪同下,遍访各处名胜。金碧辉煌、巍峨壮观的紫禁城,蜿蜒起伏、绵延万里的古长城,香火旺盛的雍和宫,都给初次来京的张闾琳夫妇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5月9日,张闾琳一行来到沈阳,他从5岁离开这里,几十年来再没有机会重返故地,这次回来,不仅是代表自己,更是实现父亲张学良的宿愿,这块土地和张家的历史息息相关,这里是张家发迹的地方。
张闾琳百感交集。在沈阳城郊的九一八事变纪念馆里,张闾琳见到了当年那使他父亲声名受损的沈阳事变中许多珍贵的照片和资料;踏进大帅府旧址,张闾琳恍若梦中。
5月10日,张闾琳一行又来到了抚顺城外的大帅陵,这是张学良嘱咐再三的地方,走在大青砖铺就的宽阔甬道,张闾琳心潮起伏,他是替父亲还愿来了!在祖父张作霖的空陵前,闾琳双手合十,默祷良久。
回到美国后,闾琳把在大陆的见闻讲给父亲听,张学良露出了宽慰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