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到董明珠对最近争议的回应,大意是说,如果人人都以自我为中心,那这个社会就没有和谐了。为个人奋斗可能结果不太理想,但心中有大爱,关爱别人,相信未来的世界一定属于这种人。

看到这段话的如鲠在喉,千言万语最后就是两个字:算了。

我以为现在年轻人的精神状态已经说倦了,毕竟每时每刻都尽可能地忍耐着最大痛苦的普通人,得搜肠刮肚才能找到一丁点走向明天的动力。但即便是翻来覆去地说到厌烦,居然仍会有人对年轻人讴歌未来。

好像是在此刻,终于又再一次理解加缪在《鼠疫》里描述的孤独的绝望:「如果偶然有人想谈一谈自己的感受,那么对方无论如何回应,大多时候总要伤害他。他会发觉,对方和他所讲的风马牛不相及。他所表达的,确是他多日思虑和苦楚的由衷之言,对方则相反,想象这是一种常见的激情、市场上叫卖的痛苦、系列化的忧伤。」

这种感觉东亚家庭的小孩太熟悉了,这是一种欲说还休的悲切和无力,无论怎么喊痛都像是碰上了回音壁。所有的苦痛在大人眼里都是无病呻吟,无论说什么都会被一句话轻飘飘地盖过:你怎么不积极一点?苦这几年以后就顺利了。

我们还能如何诉说呢?还能怎么做到更好呢?

从黄金时代走出来的人无法理解为什么年轻人不再相信明天会更好,不再相信好事多磨、天道酬勤,不再相信只要我一门心思地往生活里填充努力和乐观,就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为我播撒犒赏。更有甚者来到年轻人面前忆苦思甜,他们发自内心地相信自己是白手起家、自给自足,他们之所以有甜可思,是因为自己足够高尚,值得所有的成功和好运。而不那么幸运的人所经历的不幸,都是他们应得的。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溺水,只有同样身在水里的人能互相宽慰。我们望向岸上指手画脚的人,也只能长叹一口气:算了。

能不被淹死就很不错了,随便活活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