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贵阳》推出第二十二期:

《康熙字典》主编竟是贵阳人周渔璜

走进贵阳,读懂贵阳

康熙字典》作为皇帝亲自主持编撰的汉字宝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收录最全的一部字典。就是这样一部现代从事古文化研究学者的“必读书目”,却与一个贵阳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人就是贵阳青岩骑龙村人周渔璜,当然,因为他的传奇经历,他还有个十分“中二”的外号——“骑龙才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渔璜铜像

这位“骑龙才子”从小就聪明过人,是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神童,后来果然不负众望,17岁中举,22岁取得贵州乡试第一名,30岁金榜题名,一路以“三好学生”的身份被选入了翰林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705年,在《康熙字典》编撰前,康熙帝下旨选周渔璜担任两浙乡试正主考官。按照惯例,主考官将被尊为该地应届考生的宗师。而两浙地区自古便是文人辈出的地方,当时落后的贵州在他们眼中就是蛮夷之地,出不了什么人才,于是就有人当众嘲讽他,说这位周宗师顶多也只是会念念少儿读物《千字文》的水平。

到了考试那天,考生们入场后却发现迟迟不见出题,周渔璜却说题目早已出在考堂上。可是考生们仔细观察,除了看到一把剪刀插在屋梁上,并没有看到什么考题。正当大家面面相觑时,周渔璜却说:“这不正是贵州人人人都会读的《千字文》中的‘起剪颇牧’”。

周渔璜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渔璜像

原来,周渔璜巧妙地用剪刀插梁,取剪与剪、剖与颇、木与牧的谐音出题,让考生根据白起、王翦、廉颇、赵牧这四位战国时的名将故事,结合国情,书写自己对军事、政治、人才等方面的思考,别出心裁的同时也以此来反击考生的嘲讽。

而考生交卷后,周渔璜更是搬出一个大墨缸,将劣等文章一律丢入缸中。但周渔璜的这一行为却遭到了众多考生的嫉恨,在典试结束,周渔璜启程离浙时,被落榜的学子们拦住了。他们认为周渔璜已经将卷子投入墨缸,一定记不得上面的内容,想以此泄愤。但没想到周渔璜却让他们逐个自报姓名,然后将其考卷内容全文背诵,并现场指出不妥之处,还提出修改建议,鼓励他们努力“二战”。闹事的考生们没想到周渔璜竟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还免费提供“课后辅导”,最后心悦诚服地以师礼送他离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在这次典试中,周渔璜的刚正不阿、勇毅果敢、重视人才的行为让康熙皇帝对他青睐有加。于是在1710年,康熙亲自主持着手《康熙字典》的编纂工作时,指定了一批著名的学者来协助完成,周渔璜就位列其中,名列27名纂修官的第三名,足见他在其中的重要性。

后来在字典的编撰过程中,周渔璜因操劳过度在任上病逝了,并未见到《康熙字典》的面世,但《康熙字典》的成型却少不了周渔璜等人的倾力付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再次翻开这套被誉为“近300年无出其右者”的《康熙字典》,在历史的纹路中与这位“骑龙才子”相遇,你是否想要探究,汉字的艺术与魅力在他的笔下将展现怎样的独特风韵?

文字:李奕璇

主播:马铮

摄像:杨晓伟 杨阿敏

设计/剪辑:林虎 曾玉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