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应进一步把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开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不断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加快形成可持续开展体制机制,切实增强可持续开展能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开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开展的重要根底。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和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根本国策,开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开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立,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既是开展问题,又是民生问题,也是我国现代化建立面对的重大挑战。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实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条件,引导公众自觉选择节能环保、低碳排放的消费模式,着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按照加快经济开展方式转变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探索构建污染源防控体系,为推进生态文明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展作出新的奉献。

二是着力构建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要建立经济社会开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强化资源有偿使用和污染者付费政策,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产业和贸易等经济手段,改变资源低价和环境无价的现状,形成科学合理的资源环境的补偿机制、投入机制等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与环境、开展与保护的矛盾。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建立生态文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注重与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的协调配合。

三是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的开展变化,及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增强经济开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在制定实施财政政策、开展财政工作中,要更加注重推进经济开展方式转变和经济构造调整,增加“三农〞投入,加大推动自主创新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力度,抓紧落实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扶持突破关键技术,支持开展环保产业、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切实提高经济开展的质量和效益。(周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