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方正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从总量层面看,美股市场的股票回购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是推动美股长牛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来看,在美股市场中投资那些频繁、大量进行回购的上市公司能够获得显著的累计超额收益。从回购的驱动因素上看,公司盈利是推动美股回购的主导因素,而外部融资行为则更多是催化和辅助。此外,对于投资者而言,2000年以来,除了个别较大的熊市期(如次贷危机和新冠疫情期间),标普500指数的回购收益率(Buyback Yield)在大多数时间里都显著高于股息收益率(Dividend Yield)。

▍方正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美股回购的基本形式与上市公司开展回购的动因:

回购形式:美股上市公司的回购形式主要有四种:①公开市场回购(Open-Market Repurchases,OMR);②回购要约收购(Repurchase Tender Offers,RTO),要约回购的一种方式是荷兰式拍卖(Dutch Auction);③目标定向回购(Privately Negotiated Repurchases,PNR);④结构性计划,较为常见的是加速股份回购(Accelerated Share Repurchase,ASR)。

回购动因:除了制度性原因,上市公司在现实中回购股票则往往出于各异的原因,结合资本市场现实与公司金融传统理论,上市公司进行股票回购的动因主要有:1)价格低估;2)超额现金;3)财务灵活性;3)信号传递;4)股权激励;5)抵御敌意收购。

美股回购呈现出的趋势与特征:

支出政策:回购股票与支付股利共同构成上市公司的总支出(Total Payouts)。Miller和Modigliani在1961年的开创性工作中证明了:在完美资本市场假设下,保持公司的投资政策不变,股利政策选择是无关的,即对公司的初始股价没有任何影响。然而,现实中的资本市场绝非完美,各种摩擦决定了公司的股利政策并非无关。

到90年代末期,美国公司的股票回购规模已经超越了所支付的股利规模,回购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现金发放的重要方式。2000年之后,从标普500的总支出结构上看,季度股票回购规模在总支出(回购+分红)中的占比也基本维持在五成以上,在大多数时间里依旧是美股上市公司更加青睐的支出政策。

总量层面:从总量层面看,美股市场的股票回购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是推动美股长牛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来看,在美股市场中投资那些频繁、大量进行回购的上市公司能够获得显著的累计超额收益。从回购的驱动因素上看,公司盈利是推动美股回购的主导因素,而外部融资行为则更多是催化和辅助。此外,对于投资者而言,2000年以来,除了个别较大的熊市期(如次贷危机和新冠疫情期间),标普500指数的回购收益率(Buyback Yield)在大多数时间里都显著高于股息收益率(Dividend Yield)。

结构层面:从结构层面看,信息技术、金融、医疗保健、工业、大消费是美股回购的主力行业。美股回购的顺周期性在行业层面也能得到很好的体现,高回购行业通常也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与此同时,高回购行业受到盈利与现金流的支撑也相当明显。

风险提示:

数据统计误差;理论理解偏误;历史经验不代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