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无意外,印度会崛起为重要的汽车、数码制造中心和市场;应无例外,中国公司在这一趋势中的挑战会远超其他经济体企业,可有良策?

文/智物

《智物》曾经设想过一个可能性,印度市场是否会出现一个类似“中国雅虎”的模式?

在本土市场监管者强管制的前提下,在本土市场竞争者出现绝对独角兽,肯定要比外方资本表现更好的情况下。雅虎及其投资人,选择将中国雅虎资产全盘交给阿里巴巴,并且追加投资给阿里巴巴,换取了阿里巴巴单一大股东的地位。

后来的进程众人皆知,当谷歌门神Marissa成为雅虎全球CEO的时候,雅虎最重要的资产变成了所持的阿里巴巴的股份。

雅虎中国资产,是全部交易当中最不重要的一部分,很快被阿里巴巴关闭。

《智物》曾经跟随一个团队在雅虎中国北京的办公室里短暂上班,当时办公室环境仍能看到这家互联网早期巨头的影子,办公室当中还有雅虎当年标志性的紫红色油漆和Logo。

有人曾经讲述过,雅虎的所谓的大数据技术曾经帮助过阿里巴巴的电商系统,如今想来,应该并不可靠。

这个方案如今是否适合困境中,进退两难的中国安卓大厂?小米、vivo、OPPO?

《智物》曾经和某位全球投行的亚太区负责人聊到过这个思路,从其专业角度来看,或许分拆印度业务,将这些安卓大厂的印度资产在香港、新加坡、孟买上市,是一个可以值得讨论、试验的方案。

印度市场成为全球新的制造业中心,伴随制造业产业工人群体崛起,固定可支配收入人群越来越多,所谓中产阶级消费能力也将继续扩大,必然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消费市场。而印度社会制度相对稳定,市场化制度也许会逐渐发展、确立,并巩固。

印度市场可以成为中国企业家群体真正变成一个全球化企业的试验田和练兵场,摆脱国内市场过于内卷的现实窘境,而且,事实上印度资本市场过去数年的表现,好于美国市场。这也许是一个值得重注的方案。

后来,他出任了某厂的一个特殊职务。但是,似乎这一方案并无下文。

时隔一年多之后,小米在印度的僵局还在继续,被印度ED罚没的资金仍无下文,小米表示继续声索,但是,现在看不到双方妥协的机会和路径。

新的苦主是vivo。几个月之前,vivo几位公司员工被印度政府无理逮捕。12月24日,路透社最新报道又有两位vivo印度高管被印度执法机构ED逮捕。

案情与两年前的印度华为、印度小米类似,无非是指责中国厂商利用跨国芯片采购等交易,做大印度市场的成本,从而转移利润。

这是所有跨国公司曾经在印度市场经历的噩梦,关键是至今无解。

门外的苹果、富士康等正在涌入,而已在印度市场投入10数年的vivo、OPPO,却无脱身之计。2023年,此前和印度市场相处良好的联想集团,也未幸免,开始遭遇印度政府的无理纠缠。

vivo其实是中国企业当中在印度本土化相对深入,制造业本土投资相对较大的中国企业。如今的问题是,随着小米印度受挫,三星近年颓势已现,表现乏力。

vivo已经成长为印度市场的佼佼者,2023年第一季度,vivo印度份额排名在三星身后,随后几个月中,有报道提到,vivo一度超越了三星,成为印度智能手机市场的新王者。

vivo成为印度有关部门眼中的审校的重点应也不例外。

终局会是什么?曾经有媒体报道称,印度方面希望中国企业任命印度籍高管为印度资产的主要负责人,同时,引入相应的印度国有、民营企业作为其业务的股东。

这一幕好像似曾相识。问题是,如果照此办理,是否就一劳永逸?印度业务和中国母体在研发、品牌等等方面成本,经营的切割和联系,恐怕无法计算清楚。

见多识广的华为高管曾经私下表述过,对印度市场的失望,认为其进展太慢。习惯了某些市场神奇成长的中国企业家,或许应该认识到,效率的双刃剑。

《经济学人》杂志提到过另外一个思路,过去10年,印度市场曾经出现过一批所谓的互联网独角兽,比如电商、支付领域,中美的互联网巨头曾经在这些公司身上投入巨资。

但是,这些公司表现并不十分理想。《经济学人》引述的数字称,印度市场的独角兽们表现不佳,Byju‘s的估值一年之内从220亿美元跌到了51亿美元,Oyo的估值下调四分之三,跌至27亿美元,仍然无法确保顺利上市。

2022年以来,印度初创公司已经裁员3万多人。投资者开始担心,这些印度独角兽永远无法盈利。

但是,亮色和希望在于,一些看似乏味、利润不高的企业,却开始慢慢盈利,并且持续发展。比如,电商企业Zerodha、软件公司Zoho,以及类似印度的58同城的InfoEdge。

该刊称其为,印度的骆驼,虽非独角兽,但是却更可持续,而且效率很高。印度小米、印度vivo,有机会变成这样的企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