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前文。
马其顿方阵的末日
罗马共和国逼迫迦太基签订城下之盟后,便将全部的精力转向了自己东边的对手马其顿王国。虽然闻名天下的马其顿方阵依旧犀利,但是这时的马其顿军队中骑兵数量已经大大下降,而罗马共和国却掌控了地中海最强的努米底亚骑兵。因此双方交战虽是互有胜败,但是罗马稳稳占了上风。
公元前168年,罗马执政官埃米利乌斯·鲍路斯率领罗马大军远征马其顿。这支远征军有步兵14000人、骑兵1200人。当罗马军队在希腊登陆后,希腊的盟军也加入了其中,这使得罗马远征军兵力达到了3万人左右。而马其顿在获悉罗马军队登陆的消息后,也集结起一支包含希腊盟军在内的3万多人的兵力前往迎击罗马军队。
很可能是由于马其顿方阵的特性,所以马其顿军队并没有主动攻击罗马军队,而是一路撤退到了彼得那(亚得里亚海东岸希腊某地),在那里迎击了罗马军队。6月间双方在彼得那的结阵对战中,马其顿方阵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价值,罗马军队被击败不得不有序地向山上撤退。
然而马其顿军队追击到山上时,阵型突然大乱全军出现了混乱。一名罗马骑兵长官(副军团长)发现了这一情况,于是他召集身边的20多个百人队,向混乱中的马其顿军阵发起了反攻。擅于白刃战的罗马军队居高临下,迅速冲入了马其顿军队的缝隙里,随即挥舞他们的短剑将眼前的马其顿人一一砍翻。
面对这突然的反戈一击,马其顿军队很快便崩溃了,战争变成了单边的大屠杀!
彼得那之战马其顿被阵斩了超过2万人,被俘1万人,而罗马方面损失轻微仅仅200余人(西方古代战史损失比当小说看就好)。
码字的推测问题很可能就出现在那7米长枪上。
由于这种长枪的存在,马其顿方阵转向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最快的转向方法是将长枪竖起,可这长枪要想竖起也得花些时间才行。而在彼得那山地上追击败退的罗马军队时,马其顿士兵由于贪功冒进忽视了保持阵型。横着的7米长枪造成了马其顿军阵被割裂,这使得恢复阵型需要很长的时间。马其顿军的这一失误,给了擅于白刃肉搏的罗马军队发挥他们长处的机会。
其实从罗马军队战败后退向山地不难看出,罗马军队很清楚马其顿方阵的缺点到底是什么。罗马人当时这么做仅仅只是为了避免损失,但是马其顿已经没有了亚历山大时期的骑兵来追击败敌。眼见罗马军队败退,一心想吞下对手的马其顿军队习惯性地便追上了山去,结果反而自己送了人头。
彼得那战役说明,马其顿方阵对地形要求过高,在波斯那样的大平原上它很实用。但是在印度、希腊的山地和雨林里,它根本就是一个累赘。也因此,马其顿军队在。两地先后吃瘪。尤其是兵败彼得那,使得马其顿王国沦为了罗马的保护国,最后被罗马所吞并。
罗马灭亡马其顿后并没有复制马其顿方阵,而欧洲在其后的1500年里也都没再出现知名的枪阵。
其实亚历山大大帝最被军事家们称道的不是他的步兵应用,而是他建立起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骑兵集团,让骑兵具有了实战价值。不过,那会马其顿骑兵应该还是下马作战的。
另外码字的对亚历山大大帝的事迹有些个人的怀疑,我觉得他的历史可能是几代马其顿君主的事迹,压缩到了一个人的身上,而马其顿的征服史很可能也被大大缩短了。不过,这些怀疑没有史料能支撑,因为欧洲早期历史只有极少数的私人记录可以参考,这让我们想探寻真相变得十分困难。
长枪阵为何在16世纪的欧洲又复兴了
从其后的欧洲历史看,一直到了火枪成为欧陆主力装备前夜的16世纪初,欧洲的长枪阵才再一次由西班牙人和瑞士人复活。这种历史进程说明了一个问题,长枪方阵已经不适应欧洲战争的需要。
可为什么到了16世纪初,欧洲的长枪阵又死灰复燃了呢?
这些西班牙长枪兵的一身板甲,给出了我们答案。由于技术进步,这种板甲当时可以大量生产了。虽然成本依旧不低,但是相比于昂贵的骑兵还是更适合大量装备。这说明欧洲的长枪阵因为弓弩的进步超过了甲胄的进步,因此在1500多年的时间中都被无情淘汰掉了。
十年前网上兴起的一股吹嘘枪兵克弓兵的说法,它的例证之一就是瑞士枪兵击败了奥地利弓兵。明白了欧洲长枪阵缘何重兴,我们也就知道这不过只是历史长河中,由于盔甲制造技术进步带来的一次虚假的例证。
夕阳无限好,可惜近黄昏啊。
就在欧洲长枪阵将骑士时代送入历史陈列馆的同时,16世纪中叶出现的燧发枪,也给长枪阵发去了解雇通知。
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方阵能称雄一时,也跟欧洲和中东当时弓弩落后有极大的关系。马其顿士兵只装备了麻布甲,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已经足够了。亚历山大大帝雇佣军中包括了大量的罗德岛投石手,由此也不难推断他的对手们的弓弩都是些什么水平。
秦军与马其顿军孰强孰弱
从这里也能回答一个网上经常争执的问题,亚历山大大帝手下的马其顿军队和当时的秦军谁强?
亚历山大大帝据西方史料所说,存在于公元前356年-前323年间,而此时恰好是秦国进行商鞅变法的时期。
在商鞅变法后秦军战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秦军此后无论是哪一个将军领军,都能打出不俗的战绩,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军队。秦军的弓弩远比当时西方世界的军队先进,马其顿方阵遭遇秦军箭阵的画面简直不忍直视。
而且秦军相对于马其顿军队还有两个巨大的优势,这两个优势相比起弓弩上的优势来还更大!
第一个是中国的战车,中国的三人战车可远射可近攻可冲阵。而当时西方和中东普遍的都是单人战车,这种战车一手需要控制方向,另一手拿的那根长矛也就只能是挥着吓人了。
秦军和马其顿军队交锋时,一旦秦军箭阵破开了马其顿长枪阵,那么随后冲上的秦军战车就能将马其顿方阵一举冲溃!跟在战车后面的秦军冲上来后,只会是又一场彼得那式的大屠杀!
第二个优势中国的先民们比西方更加大了,那就是兵法策略上的优势。
别看西方把亚历山大大帝、汉尼拔吹上天,其实他们那会欧洲、中东还都是结呆阵打呆仗,军事理论还停留在中国的春秋早中期。其实这也不怪他们,因为一套古代军事理论成型需要几百年的时间。
公元前490年的马拉松之战中,西方才第一在战场呈出现了阵型变化。不过这变化更多的是,波斯中军比两翼左右军强得多造成的。由于雅典中军扛不住波斯中军的进攻被一路逐退,而两翼的军队将波斯军队逐退,使得高歌猛进的波斯中军反而成了瓮中之鳖遭到围攻大败。
而中国早在公元前707年繻[xū]葛之战中,郑国军队便主动改变军队部署加强两翼,从而取得了对周天子四国联军的胜利。郑国军队比之马拉松战役中,雅典军队被动地变阵可要主动地多,也有针对性的多。
到了马拉松战役发生时,中国已经出了孙武修纂《孙子兵法》。而到了亚历山大大帝出生前的25年的公元前381年,吴起已经伏在楚悼王尸体上被楚国贵族射成了刺猬。
所以当亚历山大大帝在中东攻城略地时,中国早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军事理论体系。这一点上,中国当时对西方的优势是无与伦比的,不是那么简单就能被超越的。
被汉朝击败的匈奴逃到中亚后奴役的当地民族,后来能成为匈人让西方瑟瑟发抖,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从主人匈奴那里学到了中国的军事理论;而蒙古人之所以能在西征中所向无敌,他们从中原吸收先进科技以及军事理论都帮了他们大忙。
唉,可惜的是从明朝中期开始,中国抱残守缺固步自封,逐渐在社会科学和材料科学上落后于世界大潮。今天我们依旧在奋起直追这一差距,好在我国优秀的工程师们已经为我们追上了不少。
所以,我们需要记住前辈的光荣作为自己的楷模,但是不能沉迷其中以昔日的辉煌作为今日不足的遮掩。
觉得码字的文章还行,走过路过看过请赞个粉个转个。
谢谢您的支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