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积石山地震灾区的帐篷上方,三架无人机突然升空,瞬间点亮了整个安置区。这并非是夜空中的三颗星星,而是为了给灾区居民提供夜间照明而使用的照明无人机。每架无人机上装载着四个LED灯源,通过一根长电线连接到地面电源,使其能够持续悬停,照亮灾区的夜空。

这一救援举措令人感动,同时也让人对我们的救灾技术感到欣慰。面对寒冷的冬季和地震灾害,救援人员采用了高效的无人机技术,为灾区居民提供了急需的夜间照明。这让我不禁想起一句话:“感谢科技掌握在文明手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顾历次灾难,无人机的应用也逐渐成为救援的得力工具。在河南洪水灾害和土耳其地震救援中,类似的照明无人机已经成功投入使用。有人或许会质疑,为什么要选择无人机而不是传统的路灯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应急救灾最注重的是“应”和“急”。安置点广阔如操场,需要将灯光架设到20到30米高的位置,以确保照明效果。然而,紧急时刻往往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寻找合适的灯杆,更不用说安装了。相比之下,使用无人机如同放风筝般简便,几分钟内即可完成,迅速满足紧急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待情势缓解后,便可以方便地撤回无人机。

即便在东航坠机救援现场,照明无人机也发挥了关键作用。在深山老林中,无法轻松架设20米高的灯杆,这时无人机的优势更加明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的四轴无人机不仅能够抵抗强风,稳定性也得到提升。电机寿命长,连续飞行数天没有问题,即便故障也可随时更换。中国在无人机零部件方面的优势使得这项技术的应用更加得心应手。

有人可能关心无人机的噪音是否会扰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当无人机飞至20到30米高度时,噪音已经相对较小,即便在稍微嘈杂的环境中,也不会显著。而在深夜休息时,无人机往往会被及时收回,避免对灾民造成干扰。

此外,有人提到在类似救援情境中,使用气球或飞艇可能更合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确实,飞艇或气球能够长时间悬停在半空中,不需持续供电。然而,无人机的便携性和快捷使用的特点使其在紧急救援中表现卓越。对于地震发生后,外界物资难以进入灾区,且需要迅速解决灯光需求的情况,无人机的使用更显得得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研制的AS700民用载人飞艇在地震前几天获得了中国民航局的型号合格证。这种飞艇具有较大的载重能力,可以用于灾难救援,为紧急时刻提供更灵活的交通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飞艇的优势在于其长时间悬停、运载能力大等特点,未来在救援中可能有更广泛的应用。

最后,无人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们的救援工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从2008年汶川地震到如今积石山地震,我国的救灾设备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翼龙2无人机、卫星、重型多旋翼无人机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救援的效率和覆盖范围。科技的发展是推动文明进步的动力,正如那句话所说:“感谢科技掌握在文明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