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专家:王欣
吉林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前段时间,一部热播网剧《问心》让大家了解了许多关于心脏的疑难杂症, 剧中,有一种让人听起来匪夷所思,自带有“浪漫”气息的疾病, 叫作“心碎综合征”,然而这种病却没有它的名字那么浪漫,更多的是危险与遗憾。 剧中积极乐观的杨阿姨因患上心碎综合征救治失败而去世,让一众网友难以释怀。
杨阿姨 来源 | 电视剧《问心》剧照
1
什么是“心碎综合征”?
心碎是一种情绪问题,是一种极其悲伤抑郁的感受,在心理学领域,心碎可以说是一种持久的焦虑情绪,受大脑所控制的,但令人疑惑的是为什么“心碎”真的会影响心脏呢?
众所周知,大脑是情绪的中心,情绪产生和处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大脑的不同部分负责。但这不代表情绪只会对大脑产生影响。我们常说的“我的心都要碎了”“心痛到不能呼吸”不单是对难过情绪的夸张表述,而是确有其事——人在难过时,确实会感觉到心痛。
那“心碎综合征”到底是什么?心碎综合征又称应激性心肌病、Tako-Tsubo综合征,是一种由心理或生理应激所导致的、与冠脉阻塞无关的急性心衰综合征。
“心碎综合征”最初得名于日本渔民捕章鱼使用的章鱼篓,因为患上“心碎综合征”的患者心脏左心室肿胀,形似上窄下宽的章鱼篓,故名takotsubo(章鱼篓)心肌病。而“心碎综合症”则形象地表述了此病症的诱因和症状——当人悲痛到出现“心碎”的程度,在情绪过于激动或过度伤感时,就可能是患上了“心碎综合征”。
来源丨Heart Foundation
这种诱因主要是情绪上的,比如上述提及的杨阿姨双亲在地震中离世这种突发的强烈的情绪冲击;也可能是身体上的,比如经过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
在上述诱因的驱使下,身体会大量释放一种叫儿茶酚胺(主要由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构成)的物质,并流入血管。过量的儿茶酚胺对心脏来说宛如毒素,会令毛细血管收缩,减弱心脏跳动能力,导致心脏无法正常运转。在情绪或身体压力事件发生后几分钟或几小时内,患者就会出现一些类似心脏病的症状比如胸痛、呼吸困难、晕眩等,约10%的患者还可能出现心衰、心源性休克。
来源丨pexels
而且“心碎综合征”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可引发肺水肿、心律失常、心脏心力衰竭,甚至猝死。剧中杨阿姨就是因为病情恶化后多器官衰竭,即便在科室医生联合会诊及抢救都没能逃脱生死线。因此,生活中,“心碎综合征”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虽然严重的心碎综合症可能导致患者死亡,但幸运的是这种疾病目前患病率仅为0.5%-0.9%,一般的心痛症状大多情况未达到“心碎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目前该病尚无标准化疗法,主要治疗策略就是去除导致发病的应激事件。对于轻症“心碎综合征”的治疗,一般集中于情绪或身体压力的缓解,通常预后良好。对于合并急性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休克的情况,就需要更积极的医疗介入了,有的治疗时间可长达3个月至1年不等。
2
哪些人患上“心碎综合征”风险更大?
研究表明“心碎综合征”66.7%~90%的患者都是女性,且以50~75岁人群居多。这是因为女性绝经前,体内有足量的雌激素可促进血管活性物质生成,有助于血管内皮修复,维持血管张力,保持血管通透性。
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充当了“心脏保护伞”的角色。而到了50岁左右,随着卵巢功能下降,雌激素分泌减少,体内激素平衡被打破,心脏、血管更易受到冲击。
来源丨pexels
家族中有人患过心碎综合征的,其患病的风险更高。
有神经或精神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及长期吸烟者,也是“心碎综合征”的易发病群体。
3
如何避免患上“心碎综合征”?
避免患上“心碎综合征”的最佳办法就是做好情绪管理,及时调节心理状态,避免受到强烈的刺激,及早地发现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对于本病的防范有着重要且积极的意义。当陷入负面情绪时,可以选择合适的方式释放压力,让自己尽快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从而提高对应激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那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暗示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有明显影响。所以,要经常给自己营造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今天会是快乐的一天”“又做完了这么多工作,我真了不起”,凡事往积极的方面想,不仅对心理健康大有裨益,还能提高办事效率,形成良性循环。
来源丨Pexels
找人倾诉也是不错的宣泄情绪的手段。当把内心的痛苦倾诉出来时,我们可以释放这些负面情绪,减轻压力,使自己感到更加轻松和平静。
适度宣泄。人们在情绪压抑时,会产生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我们正是通过哭泣有效排除这些有害物质。与之相对的,发自内心地开怀大笑,可以促进内啡肽的产生,进而使人产生愉悦的情绪。
健康生活才有健康的心理。饮食方面在保证膳食平衡的前提下摄入足量碳水化合物一定程度可以帮我们赶走不良情绪。还可以通过跑步,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催化内啡肽产生,对抗不良情绪。此外,保证充足睡眠,听音乐,绘画,洗热水澡,调亮光线等健康生活习惯都可以帮助摆脱负面情绪。
如果身体或心理出现明显不适,已经不能通过自我调整解决,应当尽快寻求专业医护人员或心理咨询师帮助,保证身心健康。
“心碎综合征”虽然是可逆的,但也可能会复发,复发率低于15%。科学合理地进行情绪管理,可以帮助我们摆脱负面情绪,让心脏不再“易碎”!
来源:微信公众号数字北京科学中心
-点击阅读更多科学家的故事-
科技发展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奉献
阅读“科技工作者”
了解更多科学背后的故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