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腾讯研究院与高灯科技联合发布了《2023中国灵活就业质量指数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是三方首次联合发布,为推动灵活就业的规范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和理论指导。

一、八成以上灵活就业人员看好未来发展

随着数字经济飞速发展,灵活用工行业呈现出数字化、技术化、智能化的特点。从用工形式、用工岗位、用工需求、用工渠道、用工比例和用工支出六大方面来看,灵活用工现状主要表现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制造业、传统服务业和农业中。外资/港澳台企业和民营企业是灵活用工的主体,中小规模企业和平台型企业是灵活用工的主要阵地。同时,企业在成长期和扩张期对灵活用工的需求量相对较大。

《报告》结果显示,灵活就业不仅解决了企业在特殊时期的用人问题,也给失业人群提供了获得收入来源和生活意义的机会。从人口特征上看,男性占7成多,女性占3成不到;70后、80后、90后是当前灵活就业市场上的主体;高中、大专学历是灵活就业人员的主要学历分布;初高中文化水平的人也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给低学历人员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同时高学历人群也在进入灵活就业市场;灵活就业人员多来自农村地区。

从工作现状来看,7成以上灵活就业人员每周工作时间5天以内,近3成每周工作6-7天;频繁更换工作是灵活就业的主要特点;近6成人每月收入在6000-9000元之间,且收入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6成以上的灵活就业人员具有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

从工作机会来看,外资/港澳台与民营企业吸收了更多的灵活就业人员;住宿餐饮、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业当中的灵活就业人员最多;招聘网站、微信平台(群、小程序)、招聘APP等线上方式已经成为灵活就业人员获得工作机会的主要渠道。

在工作中,灵活就业人员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工资支付和管理引发的劳动争议、工伤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性别和年龄歧视等。在劳动争议处理方面,当事人协商处理是主要方式;近6成灵活就业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过工伤,其中男性占比更高且工伤发生概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在就业歧视方面,性别和年龄是当前灵活就业人员面临的主要歧视。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近9成灵活就业人员对工作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8成以上灵活就业人员对未来发展表示看好。从就业整体质量来看,就业满意度、就业机会和工作保障上的得分普遍较高。

二、数字化转型越早的也起灵活就业比例越高

据悉,《报告》借鉴国内外正规就业质量研究,综合考虑客观和主观维度,结合灵活就业特点,构建了一套综合评价体系。评估结果显示,灵活就业的总体质量得分为64.7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此外,《报告》还进一步评估了不同业务类型、人群、产业/行业、所有制属性和地区之间的差异。分类比较结果显示,不同群体和类别之间的灵活就业质量存在明显差异。

在数字化和自动化技术的推动下,以“就业形式多元化、组织方式平台化、用工管理去雇主化、工作弹性化”等为主要特征的灵活就业形态不断涌现,灵活就业模式更加符合劳动力市场的内在需求。这种就业形式不仅提供了多样化的用工、用人方式,丰富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机会,还拓宽了劳动者的择业和就业范围,成为当前增加就业收入的重要途径。

为探究数字化、自动化及企业自身灵活就业形式对灵活就业的影响,我们通过基准模型、数字化自动化模型和灵活就业形式模型等三组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企业基础信息、数字化程度和灵活就业形式均对灵活就业选择几率产生显著影响。《报告》显示数字化转型越早的企业,灵活就业比例越高。

平台企业通过提供便捷的就业信息和渠道,降低了劳动者寻找工作的成本,提高了就业市场的效率。同时,平台企业也通过集中化和标准化的管理方式,提高了灵活就业者的收入水平和稳定性。在未来,平台企业可以进一步探索如何提高灵活就业者的技能水平和职业发展路径,进而为推动灵活就业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