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本科还是上高水平职校?这个以往不成问题的问题正在变成一道选择题。这道选择题的出现,说明学生和家长们对待高职的态度正在悄然发生转变。而从就业角度看,放弃本科院校选择入读高职院校,并非不理性。

在近年高考志愿填报中,“就业为王”越来越成为一些考生的准则。也正因为如此,许多考生以超出本科线的高考分数,选择到高职专科就读。一来这类院校的定位以就业为导向,在人才培养中首要关注的就是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二来职业院校,大多培养应用型人才,且多数与企业合作办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动手能力,更符合企业预期,那么就业竞争力自然得以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譬如说,今年三峡电力职业学院面向全国26个省录取新生2596人,其中录取超过本科线的学生56人,录取分数再创新高,生源质量进一步提升。湖北省高职高专征集志愿填报阶段,以459分位居湖北省此阶段高校录取考生分数第一名

当然,这部分学生舍弃本科院校坚定的投奔三峡电院,主要是该校有较深的行业背景,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源、实践平台和就业机会,以此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甚至直接提供就业机会。比如“订单班”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就可以让学生提前拿到就业“早鸟票”,甚至编制入场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2014年,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就开始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近10年的探索,该校已经从传统的“学徒制培养”升级到匹配企业用人标准的定制化培养,并且已经做出了亮眼的成绩,证明了这一模式的价值,该校近10年来向企业输送近千名学生,为解决了“招工难”和“就业难”的两难问题而不断蓄力。

举例来看,“浙火订单班”就是该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成功典型。2008年开始,三峡电院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浙江火电建设有限公司开展了长期人才培养合作意向,也就是所谓的“长期合约”,正是因为该公司对三峡电力输送的人才数量和质量都十分满意,今年“再次续约”,分别在电力工程学院、机电与自动化学院开办两个“订单班”,共计招收学生91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三峡电院如何在人才培养中实现“个性化定制”,充分契合浙江火电公司的“客户需求”的同事,又为学生提供就业保障的呢?小编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个性化定制,打造“专属”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浙江火电公司生产现场的核心职业岗位,三峡电院深入分析了各核心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归纳各岗位的技术要点,描述各岗位应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设计培养上述方面岗位核心能力所配套的核心课程,因此该校进行“定制化”培养,精准针对浙江火电公司的岗位数量和人才需求精准布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浙江火电公司作为“甲方”,也积极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联合该校制定培养计划,所涉及的教学计划、进度安排、考评标准都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

如果说就业岗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双向选择过程的话,那么三峡电院从起步就已经掌握了岗位人才需求,将人才培养和就业上岗实现完美对接,为企业制定了专属的人才培养方案,而“订单班”的学生也等同于“赢在了起跑线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配套课程,校企师资联手培养学生
如果说,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程则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顶多算是大方向上的更改,课程才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类型和质量的因素,三峡电力职业学院根据浙江火电机电分公司对应岗位核心工作能力要求,配套开设了《热力发电厂》《锅炉设备与运行》《汽轮机设备与运行》《热工测量及仪表》等多门专业核心课程;《班组管理》《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企业文化与职场礼仪》等多门综合素养课程

除此之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浙江火电机电分公司还派出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客座教师,亲自在实践课程中指导学生,而三峡电院也派出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深入该公司学习相关技能,所以“订单班”的学生享受的是双导师训教、双场所教学,对理论学习和技能提升都大有裨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实习机会、就业岗位、奖学金,企业归属感拉满
值得关注的是,“订单班”的初衷是按照企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培养成熟后为企业输送相关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换而言之,这一过程中,企业不仅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提供技术骨干,也需要提供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实习机会、甚至是就业岗位。

而浙江火电在“订单班”的人才培养上可谓是用心良苦,或许是将“订单班”学生提前设为企业员工,因此为增强学生的企业“归属感”,设置了“浙火奖学金”,在浙江火电实习期间,学生还能获得实习补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订单班学生在浙江火电实习期间也能受到各方面的人文关怀,就像“订单班”毕业生黄书彬同学所说,“到浙江火电项目上以后,同事们的热情令我对这个新环境一点也不感到陌生。师父很热情的帮我收拾我的工位,指导我阅读相关技术文件”。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的“浙火订单班”,已经为浙江火电公司输送了400余名毕业生,他们之中很多已经成为公司重点工程项目负责人或技术骨干,这说明三峡电院的“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满足了企业的高技能人才需求,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更是在不断改善高校育人到企业需求之间相脱节的现实问题。

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需要更多高技能人才,他们是连接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的关键力量。只有一批又一批新生代乐意投身其中,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才有保证。

而职业院校无疑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而像三峡电力职业学院这类有着也企业合作,实现双向奔赴的职院,不仅能为制造业前线输送优质人才,也解决了很多毕业生就业的燃眉之急。

关注“高考志愿说”,获取更多关于大学的原创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