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目见口尝,岂可轻言美味。听闻美食,观其过程,然后品尝,更添几分香甜,这就是傣家的传统小吃——泼水粑粑。傣族饮食喜生、鲜、酸、辣、苦等,甜味食品极少,“泼水粑粑”在纷繁多样的傣族饮食里堪称独特。在傣族传统文化里,“泼水粑粑”并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到的食物。

通常只有过泼水节,赕佛或者办客的时候,傣族妇女才会制作。好的东西都是要献给佛祖的,每当祭祀佛的时候,是必可不可少的礼佛食物。傣族泼水粑粑软糯香甜、甜而不腻,是傣族饮食文化鲜活生动的展示,是特定地域饮食文化的集中表达。它对于傣族人民的意义不亚于正月十五的元宵、八月十五的月饼,寓意着事业有成年年高。2022年,傣族的泼水粑粑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一、历史传说

傣家人常说“吃了泼水粑粑,人就长一岁”,素有傣族年糕之称。于佛教仪式中出现,相传是为了纪念除掉魔王的七仙女而发明的祭祀小吃。用上等的糯米磨成粉,取适量的红糖水与糯米粉进行手工揉制,用新鲜的芭蕉叶包裹蒸煮制棕色后食用。

每逢泼水节,傣家人都要制作泼水粑粑待客,泼水节期间需要采花相互赠送,泼水相互祝福,时间长且体力消耗较大,泼水粑粑体积小能量大的特点,便携的同时可以迅速补充人体所需能量。泼水粑粑最初是傣族泼水节时才能食用,随着时代变迁,逐渐成为傣族日常小吃之一。芭蕉叶的清香加上香甜软糯的糯米,口感松软有弹性。制作完成可保存一周,变硬可油煎后食用。

二、技艺流程

制作泼水粑粑需要以下几种材料:精心磨制的优质糯米粉、食用植物油、芭蕉叶、红糖水。将准备好的糯米面,加入红糖水,用手进行反复揉拌,直到揉成劲道的面团即可。糯米面团揉好后,在洗净的芭蕉叶上要均匀地涂一层油,用叶子包裹糯米面团时可以防止糯米面团的粘住叶子,将适量糯米面团放进叶片里进行包裹,并按压成长方形状,就制成了一个个泼水粑粑了。

将包裹好的泼水粑粑放进甑子里蒸二十分钟左右即可。蒸好的粑粑,打开盖子,一阵蕉叶香会扑鼻而来,蒸熟后的泼水粑粑吃起来软糯香甜、醇香滋味绵长,是傣家人极具特色的民族美食

三、价值意义

泼水粑粑作为傣族特色的一项传统小吃,具有民族性、整体性、香甜软糯、体积小、能量大、制作简易等特征,这些特征,使得泼水粑粑成为傣族较为知名、群众范围较广的知名小吃之一。泼水粑粑具有民族、学术、营养、经济和社会等价值,对维系傣族生存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傣族泼水粑粑是傣族文化鲜活生动的展示,是特定地域文化的集中表达,更是傣家儿女寄托在食物里的故乡情怀。无论脚步多远,无论身在何处,那一丝甜意,依旧会勾起儿时记忆里的乡愁味道。

近年来,随着外来饮食文化的影响和物质生活的提高,年轻一代的傣族对于饮食的选择性更多,不管傣族饮食习惯如何变化,都始终改不了傣族喜欢吃酸辣甜的习惯。但是相关理论研究文献少,理论支撑和指导不足;语言限制较高,人才储备不足;外来美食文化的冲击,品牌意识不高等不利因素制约着泼水粑粑的发展,需要将其列为非遗美食项目进行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