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4年过去,如今绿藤爬上了废墟,逝者已矣,活下来的人,更要珍惜时间,好好地生活。

8 月 11 日,解除居家隔离之后,我们在共青团汶川县委的安排下来到了位于汶川县映秀镇的漩口中学遗址参观。汶川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李云春带领我们参观了漩口中学遗址及位于遗址周围的家国情怀书院等标志性爱国主义建筑。具体参观线路为:漩口中学遗址—映秀震中纪念馆—家国情怀宣誓广场。

漩口中学原位于汶川县漩口镇,后因修建紫坪铺水库,搬迁至映秀镇。漩口中学在 2008 年汶川特大地震中损毁严重。为了铭记、保留这段历史,漩口中学的废墟被作为遗址完好地保留了下来,2009 年作为“5 · 12”汶川特大地震周年祭奠仪式会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漩口中学遗址(一)

汶川地震发生于 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点 28 分,那一日天色永远晦暗。我清楚地记得那时我上四年级,我外公订了许多报纸,每天放学后,我就坐在茶几旁捧着一沓一沓的报纸看最新的地震消息,常常看得我眼眶含泪。我第一次了解到天灾人祸是如此令人绝望,也通过报纸和电视了解到许许多多不屈的、坚韧的灵魂。14 年过去,重建后的汶川繁华而平和,但是地震留下来的伤痕不会也不能轻易抹去。

一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5 · 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碑、汉白玉雕塑《汶川时刻》和“5 · 12”汶川特大地震记事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 · 12”汶川特大地震记事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白玉雕塑《汶川时刻》

《汶川时刻》永远地将时间定格在了2008 年5 月12 日14 点28 分,走进这里,时间仿佛都静止了,有风轻轻拂过,风声仿佛诉说着当时的苦难。纪念碑和记事墙正后方是漩口中学遗址,遗址左侧,是漩口中学的教师宿舍和学生宿舍。李云春主任在一旁为我们讲述地震发生的一瞬间,楼层是如何直接陷落的,哪一处位置埋葬着他的同事,哪一位教师怀孕的妻子因避暑来到漩口中学却永远地长眠地下……天空飘着细雨,看着满目的断垣残壁,一行人的心情也随即变得沉重。人们在天灾面前渺小如蝼蚁,震动的大地令一片乐土瞬间化为废墟,唯有亲身经历的人才懂得其中的痛苦与煎熬。

14年过去,如今绿藤爬上了废墟,逝者已矣,活下来的人,更要珍 惜时间,好好地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漩口中学遗址(二)

走到遗址外面,可以看到远处海拔并不高的山上有座小小的摩 天轮——映秀之眼,映秀之眼建于映秀镇的渔子溪村,是映秀的标志性建筑,坐在上面可以俯瞰映秀的全景新貌。据李云春主任介绍,建设摩天轮的发起人是天津的一位企业家邹凌,汶川地震发生时,身为退伍军人的他第一时间组织了公司的党员和退伍军人带着大批物资赶往震中抢险救灾。他们不畏艰险,抢险赶到映秀镇渔子溪村。面对满目疮痍的村庄和村民无助、绝望的眼神,邹凌下定决心要将大家团结起来。于是,他请示映秀镇党委批准成立灾时临时党支部,就这样,一面鲜艳的党旗在映秀镇的废墟上升起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漩口中学遗址(三)

后来,在一次救灾途中,邹凌由于劳累过度、悲痛过度,昏倒在渔子溪村,多亏了村民将他抬上山救醒。他因此与这座小村庄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先后将党组织关系与户口转入汶川,成为真正的映秀人,当选为渔子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14 年来,这位企业家将渔子溪村的村民当成自己的家人,每年春节他都放弃与家人团聚,在渔子溪村与村民共度春节。渔子溪村和映秀在他的带领下,先后建成了“爱心食堂”、矿泉水厂,发展了花卉种植、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成功促进羌绣等当地特色产品进入大众视野。他还在漩口中学遗址旁建设了家国情怀宣誓广场,打造了院落式爱国主义教育培训基地,包括生命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题,助力映秀成为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天津有闻名的“天津之眼”,为了表达对渔子溪的挂念之情,2020 年,邹凌出资在渔子溪村修建了一座“映秀之眼”,与“天津之眼”遥遥相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渔子溪村的摩天轮

听完了他的事迹,我看着不远处的摩天轮,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一位企业家以他坚毅、无私奉献的品格将个人理想与家国理想紧紧地结合,助力抗震救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这是怎样一位值得尊敬、敬仰的共产党员!在利己主义盛行的今天,他才是当之无愧的偶像。同他相比,我们能做的实在是太少、太有限了,但是,涓涓细流与大江大河都会汇入大海,正是无数无私奉献的人们支撑着中华民族战胜一次次苦难,赢得一次次胜利。

随后,我们又跟随着李云春主任参观了映秀震中纪念馆和家国 情怀宣誓广场,并在广场上合影留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震中纪念馆内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家国情怀宣誓广场合影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 为补偿的。”这次参观,我们再一次回顾了那一段历史,越过14 年的风云变幻,穿越灾难,我们看到人类永远无法超脱于自然,只有充分认识自然、敬畏自然、善待自然、适应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发展自己。如今的汶川处处焕发着新的生机,无处不彰显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和我国的制度优势。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显得脆弱渺小,但基于制度优势形成的“再生能力”,中华民族常常迸发出惊人伟力。这种力量,不仅体现在危难前的众志成城、攻坚克难,也体现在危难后的快速恢复、高效运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绿草爬上了废墟,曾经的伤口渐渐愈合

-End-

本文节选自|《越过山丘:我们的支教小记》

作者|李歆 张梦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bout us

主编:鹿本期编辑:流星雨

投稿/商务合作/咨询

微信后台留言or 邮箱:wmsygsdr@163.com

我们是有故事的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官方故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