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深受国内外戏迷的喜爱。由上海如意越剧团团长童丽君收藏,曾在越剧《碧玉簪》中使用过的“头面”饰品,背后也藏着传统戏曲服饰之美和巧夺天工的制作技艺。12月26日下午,“国粹中的‘顶上’功夫戏曲头饰展在文定路208号徐汇区书画协会汇弘楼展厅开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精美绝伦的头饰来自两套越剧旦角的“头面”,“一种是点翠工艺,一种是点钻工艺,把他们拆解装在镜框里,一方面向观众普及戏曲文化,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很好的装饰。”负责此次展览的上海艺术星期六文化发展中心主任钟琪向记者介绍,以前的点翠工艺用的是翠鸟的羽毛,现在一般改用鸽子的颈毛,再把颜色点染上去,点钻工艺点的就是钻饰,一个头面有60多件配饰,有些工艺现在已经失传,展览展示的头饰全部为手工纯银制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了解,越剧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新颖又独具特色的头饰。早期越剧女班在上海有“私彩行头”,也学京剧的“铜泡包头”“水钻包头”“点翠包头”来区分角色的身份。上演新编古装戏时,他们在古代仕女画中寻找依据,利用长长的发辫,前额自然的刘海,两鬓薄薄的墨发,开始创造越剧旦角特有的古装发饰和头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越剧的头饰,为皇后、公主、官宦女眷设计出九尾凤、单尾凤、双头凤,为一般书香家眷设计出了偏凤、凤、凤头钗,为贫寒人家女子设计了云头、如意、小朱凤等样式。越剧头饰上的戴花也十分讲究,注重从人物性格出发,强调色彩和服装的和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对戏曲头饰及其背后的工艺文化感兴趣,不妨去汇弘楼打卡这个特殊的传统文化展,展期将持续到12月31日。

记者:张文菁

编辑:宁平英

审校:韦丽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