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发展靠创新,创新的涌现在城市。城市的创新发展需要优良的创新生态系统予以支撑。在创新驱动背景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优良与否,直接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潜力和未来。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是我国城市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创新战略。因而分析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各城市创新生态,有助于以高标准创新能力为区域建设提供支撑,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受指数报告联合研究团队委托,发布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各城市创新生态指数分析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中国100城”城市创新生态指数报告》是由苏州创新生态研究院施琴芬博士牵头,协同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张秋菊团队、南京审计大学于娱团队、清华大学陈劲团队、南京邮电大学朱卫未团队、江苏科技大学吴洁团队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田杰棠、新华社中国财富研究院张庆源、上海科学院李万等近百人继2020年第一次发布后的第四次呈现。

根据课题组测算,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各城市创新生态指数的区域、梯度、位差与维度分析结果如下:

一、区域分析: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创新生态整体表现良好,上海市龙头地位显著

创新生态指数得分较高的城市为上海市以及与上海市地理位置较为接近的苏州市。国家科技部牵头贯彻落实《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方案》提出“到2022年,科创走廊建设初显成效”、“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走廊”的具体目标以及量化指标。上海市在长三角一体化中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促进长三角基层加强合作和跨行政区域协调联动。实现九城市间以产业联盟为基础,协同创新发展的目标。G60长廊规划中的城市需要努力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塑造新优势,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积极参与者、有力推动者、坚定执行者,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进程中奋力发挥各自优势。

二、梯度分析:苏杭齐头并进,扮演G60创新走廊发展“中坚力量”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各城市大致可分为五个组。上海市属于第一组,创新生 态得分遥遥领先于区域内其他城市。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时提出,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要求,之后,在中央和国家的指导支持下,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全面启动,确定了2020年形成基本框架系统,2030年形成核心功能,到建国百年基本建成的“三步走”战略。苏州市和杭州市属于第二组,两个城市的得分较为接近。苏州市创新环境排名全国第四,苏州市创新环境排名较高得益于苏州市创新投资环境和创新生活环境两者均衡发展。杭州市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引领,以科技成果转化为落脚点,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始终保持全省第一,居全国前列。2022年,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27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208家,拥有“独角兽”企业39家、“准独角兽”企业317家,全年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合肥市属于第三组。嘉兴市、芜湖市、湖州市、金华市共4个城市属于第四组,第四组组内差异较小,与上一年相比较芜湖市的排名有所提升。宣城市属于第五组,与第四组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是组间差异较小。

三、位差分析: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各城市创新生态与经济发展较为协调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创新生态指数排名与GDP排名保持一致。值得重点关注的是上海市、嘉兴市和金华市3市创新生态指数排名高于人均GDP排名。2016年,上海市松江区提出沿G60高速公路构建产城融合的科创走廊。2017年,上海市松江区与浙江省杭州市、嘉兴市合作建设沪嘉杭G60科创走廊,签订《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建设战略合作协议》。2018年6月1日,G60科创走廊第一次联席会议在上海市召开,沪苏浙皖相关城市就更好建设G60科创走廊,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共商合作大计、共谋创新发展,金华市成为科创走廊一员。

四、维度分析: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在创新生态不同维度各具优势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各城市在创新生态不同维度各具优势。在创新主体维度,上海市“双一流”高校数量、上市公司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仅次于北京市,位居全国第二。上海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为全市生产总值的4.21%,总体R&D经费支出达到了1819.8亿元,自2016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启动建设以来,松江区加强了重大研发平台的引进培育工作: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在内,共引进培育各类研发机构300余家。目前苏州市建有江苏省新型研发机构(新口径)15家、苏州市新型研发机构78家。2021年底,78家苏州市新型研发机构集聚研发人员近3000人、占总人数的60%;累计授权专利3294件,其中发明专利962件;孵化企业1278家,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302家、高新技术企业146家;2021年研发经费支出12.78亿元,其中非财政经费研发支出占比达58.6%;实现收入21.04亿元,其中技术服务收入占比达57%。

在创新协同维度上海市在产业集群数量排名中位列第一,集聚了大量的科技型企业和跨国公司,包括世界500强企业的总部。苏州市则不断开展高能级创新载体争创专项行动,加快建设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一区两中心”等,积极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着力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在创新环境维度,排名前列的企业坚持推进吸引外资以及稳定外资相关举措,积极的改善营商环境,稳步推动经济循环顺畅进行。上海市着力推动吸引和利用外资提质增效,2023年一季度,上海全市实际使用外资78亿美元,增长28.1%。高技术产业引进外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增长45.9%。新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6家、外资研发中心7家,累计分别达到907家、538家。

在创新生活环境维度,排名前列的城市通过对城市宜居环境建设进行顶层设计,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提高城市服务和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促进城市创新生活环境建设。杭州市围绕城市国际化的战略目标,出台了《关于全面提升杭州市社区建设国际化水平的实施意见》,不断完善教育、医疗、文化、商业等国际化功能配套,推进城市创新生活环境建设。苏州市发布《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苏州将实施“四角山水”生态修复,建设“沿江沿河”生态廊道,构建以古城风光环、区块拉接环、城市公园环、郊野生环境及生态廊道为纽带的绿色空间体系,形成园林遍及、绿树成荫、历史名城与绿水青山交相辉映的景观面貌,实现“美丽幸福新天堂”的愿景。

截至目前,系列报告包括“中国100城”城市创新生态指数年度排名前20强、创新主体前20强、创新协同前20强、创新环境前20强、创新主体规模前20强、创新主体投入前20强、创新主体产出前20强、创新协同平台前20强、创新协同互动前20强、创新国际合作前20强、创新投资环境前20强、创新生活环境前20强城市及长三角地区各城市、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各城市创新生态指数分析报告已发布完毕。

文章来源:苏州创新生态研究院。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编辑邮箱:sciencepi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