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福州12月29日电 (叶青卿)家风,是教育的根,体现了一个家庭和家族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27日,由中共福建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福建省监察委员会、福建省妇女联合会共同主办的“最是清风传家远”——新时代好家风思享汇活动在福州举行。活动中,福州市应急管理局救援中心副主任李楠作为宣讲嘉宾以《大漠赤子心》为题,分享了王有德以坚韧毅力带领林场治沙的感人事迹和廉以修身、廉以持家、以身作则的廉洁家风。

福州市应急管理局救援中心副主任李楠。主办方供图

附宣讲文稿节选:

1985年春天,王有德来到了条件艰苦的白芨滩林场担任副场长。宣布任命时很尴尬,职工没有一个鼓掌,这里风沙肆虐,人心思退。大家都想走,谁愿意跟他留在这里?

职工不欢迎你,还怎么开展工作?刚上任,他就一头扎到沙漠腹地。他发现,林场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住的土坯房晚上能看见天上的星星。每家每户都穷得叮当响,买油、买粮、买菜没钱,看病就医更难。

穷则思变。王有德顶住重重压力,一边大刀阔斧改革,取消工资级别、推行绩效工资,将林业生产任务分解承包给职工,一边抵押房子贷款给职工盖房子。他和职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好几个月都不回家。

措施实施,立刻就有了成效。那一年,治沙造林超计划完成152%,成活率比改革前提高了22%,王有德的事迹引发关注。

看到媒体的报道,王有德的父亲王青来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他告诫儿子:“从今以后更要守规矩,因为你现在是先进人物了,身上有污点,你在前头走后面就有人骂你。”

家庭会议,曾一度是王有德感到害怕的事情。小时候,王有德调皮,动不动就和附近的娃娃打架。父亲过年回家的这场会议,便成了整顿他的大会。

从8岁开始,持续了四十多年的家庭会议,成了王有德植树治沙的精神支柱,把荒山变绿的同时也滋养了内心的精神家园。在白芨滩林场的那些年,他带领职工种下防风固沙林63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在浩如烟海的毛乌素沙漠筑起了一道东西长47公里、南北宽38公里的绿色长城。和风沙的这场仗,他打赢了。

2014年,60岁的王有德退休了。儿子王立钧觉得,劳累了一辈子的父亲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享一享天伦之乐。没想到,父亲又一次上了山。他把银川河东机场以东的万亩荒滩作为新的“战场”,发起创建了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发动社会力量治沙植树,开始了与沙漠的又一次斗争。

2019年9月29日,王有德站在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上,被戴上“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奖章。那一刻,王有德的眼中闪烁着泪光。

伟大的事业,是植树治沙,也是传递家风,引导后人。如今,每个周末,王立钧和哥哥都会带上家人来到林场义务植树,用行动接续着父亲的事业,传递着以身作则的家风要求。

咬定青山大地,立根黄沙破岩。像王有德一样治沙植树的典型在福建也不断涌现。

被誉为“世界菌草技术之父”的林占熺,为解决“种植食用菌就必须砍树”的世界级难题,经过无数次试验,发明出以草代木培养食药用菌的方法,成为点草成金的“扶贫状元”。“小而美、见效快”的菌草技术被推广到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辟出脱贫致富和环境保护的新路径,为国际减贫贡献中国智慧。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林占熺的女儿林冬梅从小就树立了“当一名科学家”的理想,把目光放在了黄河流域的生态治理上,立志要“种下黄河千里菌草生态屏障”。

白头种松桂,早晚见成林。福州市园林中心原主任杨晓,把“种树就是幸福”,当做了自己的日常。一顶草帽、一件雨衣、一双布鞋是她的标配;“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是她的工作常态;在一线发现问题、协调问題、解决问題,是她奉行的“工作法则”。在她的脚步下,榕城越走越绿,焕发出勃勃生机。

小天地种出大苗木,小家庭传承好家风。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他们把种子种进祖国大地的泥土,也悄悄种到了下一代的心里。家风,是一本值得世代品味和传承人生的大书,如同春风沐雨,薪火相传,照亮一代又一代后人前进的道路。(部分文字选自《清风传家》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