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脱钩?真相是“中间商赚差价”模式开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TOP商业观察 ID: topsygc2020

全球大滞涨,中国新周期,拥抱一生一次的机会

危险的试探

可能是到了年底了,有关中美脱钩的思考很多。

今天也没有别的,想给大家聊一聊产业方面的,因为,这毕竟跟大家的饭碗直接有关。

就拿我们上海来说,很特别,1/4的GDP是外资提供,这种结构组成在全国都是极为少见的。

前些年Jack还是牛逼哄哄的时候,很多财经声音说上海不行,因为没有产生本土牛逼的企业家。

大家仔细想一下,上海的GDP一半是国资,剩余部分的一半是外资,这种结构下,上述现象很正常啊。

入世以来,我们一直是非常依赖外资和出口的。因为,我们的内需很弱,产业发展能力也长期不如人家。即便次贷危机后我们自己拼命加杠杆,但是,请不要忘记,这里面消耗的很大一部分是此前拼命出口积累下来的储蓄。也就是说,本质上,还是依赖出口导向的。

了解全国实体产业链条的朋友都知道,很长一段时间内,上海和香港是国内极少数可以向全国产生订单的地区。通过直接衔接国际市场,产生庞大的需求,哪怕是代加工的需求,通过国内层层分工,产生强大的需求,进而改变中国广大地区的产业发展和就业能力。

好了,现在的问题是,老美要将这种关系斩断了!!!

大量的订单不再给到我们的核心经济城市,尤其是我们真正具有总部经济实力的这些城市,而是空间上转给墨西哥等地。

也就是说,一个强大买家不给订单给强大的卖家,而是将订单转给其它供货商了。

因此,对于我们自己全国各地的城市所依赖的产业分工而言,当然是有很大的冲击。

可问题是,产业这东西,说转就能够转?如果真的是这样,那2020年初美国要在本地建口罩厂(总没有技术门槛了吧),算下来竟然要4个月以上的周期。

中国之所以现在制造业牛逼,那是抓住了互联网泡沫破裂后全球过剩资本集中投资中国的黄金10年,而不是简单的我们入世了就牛逼了。入世的国家这么多,有几个像我们这样如日中天的?

现在的核心点在于,国际资本不想集中投资我们了,尤其是产业领域冲突很大,那后面怎么办?

现在国内对这个问题谈论很多,主要是担心几个方面:

1、国内这么多人饭碗怎么办?

2、我们真的可以独立自主完全构筑全产业链吗?

3、我们还是高度依赖出口,以后这口饭怎么吃?

4、会不会因此出现经济长期下滑,进而大规模返贫?

大家必须明白,要找个超级有钱的新土豪取代美国是不可能马上实现的,同样,要找个超级能够干活的长工替代中国也是不可能马上实现的。

中国的整个制造业是建立在自己的努力和国际集中投资的基础上,整个过程是30年。

试问,有哪个经济体可以短期替代我们?

这就像美国作为全球GDP第一的大哥位置是从1870年左右开始的,马上就土豪变瘪三,如何可能?

所以,无论如何折腾,中国最终还是要依赖美国的需求去发展自己的制造业,美国还是离不开中国制造。

也就是,看得到的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国际的分工角色难有改变,甚至也很难被替代。

区别是,美国找了大量的“中间商”(比如墨西哥)来衔接中美之间的庞大贸易。

这点看看墨西哥的国际贸易数据就知道了,美国既然已经钦定优先培养墨西哥,那理论上墨西哥现在应该赚美国的钱赚疯了。然而,并不是如此。墨西哥的国际贸易依旧徘徊于逆差附近,人家根本没赚钱。不仅如此,被各种媒体报道的越南也是国际贸易情况不妙,印度还是贸易逆差。

看上去轰轰烈烈的“去中国化”,最终终极的关键性产成品竟然还是中国提供,再拉去这些被美国寄予厚望的新生产基地进行代加工,再转卖给美国。

如此“去中国化”,除了长期推升美国的通胀水平,还有什么好处呢?

对于中国而言,虽然未来直接拿到美元越来越难,却也可以有利于推进更多的人民币国际化作为跟这些“友岸外包”的新生产基地结算的工具(印度是个特例)。

不仅如此,这等于是美国帮助中国去推进产业升级,因为中国负责上游核心设备、零部件、原材料,再转卖给这些初级代加工的国家。美国的目的,其实是失败了。

说好的“去中国化”可以重创中国,反而是在强化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产业升级。

那么,我们现在是不是要乐观一点了?

当然不是,远没有到这个份上。

我们现在其实也是很痛苦的,不要忘记,我们人口庞大。

过去做低端制造业的时候,是劳动密集型的,所以,只要胆子大、肯吃苦,大家都有机会。

现在要搞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产业的时候,吃苦和胆子大又有什么用?也就是说,随着我们的产业升级越来越成功,人群财富分化是必然的。这是产业规律决定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如果不愿意正视这点,那我们继续生产衬衫,每个人流水线上继续有口饭吃,我们愿意吗?反正,美国是愿意的。

这也就意味着,未来中国产业升级阶段,只有可以参与前沿产业链的人是可以赚到钱的,而且是很多钱。

可是,这个门槛很高啊,这也告诉我们,你孩子如果是数理化的学霸还是有前途的。

然而,不可能每个人都是数理化的学霸,大多数人没法混这口饭啊。

这个时候,摆在我们有形之手面前的维稳就只有两条路:

要么学习欧洲搞社会民主主义举措,对其它非前沿产业的人进行收入再分配式的拔高;要么就是积极发展服务业,尤其是跟金融属性有关的,以便可以让这些人有机会获得财产性收入。

如果都不做,那就看看2023年我们正在经历的“现金流量表危机”,整个内需崩塌的教训历历在目。

其实,我们不要妖魔化“炒”。试问,只要有金融属性的东西,哪个不是“炒”的?黄金、股票、期货、信托、字画甚至是理财,大家细品。如果不允许,那也就意味着,大家只能买了这个东西后一直拿着,还不能加杠杆,只能使用自有资金。请问,谁会这么干?这样的金融市场的“要求”,全球也找不到啊!

伴随着我们的产业升级,大多低附加值却又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必然外迁,这是产业规律,没有办法的。可我们还有这么多人要吃饭,要就业,要有个保障。不得不说,这是目前非常严峻的张力。

所以,在中美脱钩渐行渐近的历史进程中,一方面我们当然要继续强化掏空美国“友岸外包”的战略,用好其它生产基地的资源(不包括印度);另一方面,服务业和金融业要有赚钱效应,也是必须的。

都说中国的高龄少子化,却也要看到,目前每年大学生毕业还是1000万级别的。

以劳动力绝对数字来看,我们是可以把全世界中高端制造业就业岗位全部榨干的。

本质上,经济是一个庞大的生态链,如同亚马逊森林一般。

我们最好还是减少人为定义的“这是好的产业”、“这是坏的炒作”,这不符合我们自己的利益,更无助于解决就业压力。

以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的实践经历来看,很多重大的历史节点都不是人为设计出来的,而是机缘巧合。就像分税制改革、银行法变革、绑定美元、外汇管制优化等等举措都说90年代出来的,谁曾想这些都对入世后的中国具有决定性的发展红利呢?

还是要让大家有试错的机会,只有有了试错的机会,说不定某个产业瞬间我们就做大做强了。

君不见,当年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就是这么起来的?这解决了多少就业?尤其是在次贷危机后对于中国经济的价值,是没法否认的。

中美越是脱钩加速,国内越是要给大家创业的机会。

这个不许,那个不许,何来促进繁荣的动物精神呢?

中国人很勤奋,中国人很聪明,中国人很有韧劲,但是,前提是,你要给大家机会,这总比直接给钱压力小多了吧。

外争出口市场,内争创业机会,已是我们中国经济必须要走的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