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消费固然有用,但是也不必对心理暗示寄予过高的期待
今年以来,虚拟商品“爱因斯坦的脑子”走红,成为部分消费者青睐的商品之一。日前,其作为虚拟商品首次入选淘宝年度十大商品。
有店家宣称,“只需0.5元拍下‘爱因斯坦的脑子’,它就会通过脑电波自动长到您指定人的脑子里,心诚则灵”,当然,相信消费者也不会当真,只不过是花极小的一笔花费,去购买一种正向的心理暗示,本质和向许愿池扔硬币没有区别。
电商平台上售卖的“爱因斯坦的脑子”
不过“爱因斯坦的脑子”进了年度榜单,意味着一个没什么“使用价值”、甚至有些荒诞的商品,突然受到了高规格的瞩目,一种新的消费类型也正式地登场了——情绪消费。
《消费者行为学》一书提出:“人们购买产品往往并非因为它们能做什么,而是因为它们意味着什么。”这或许可以解释“爱因斯坦的脑子”热销的奥秘,它有一种“意味”——人们在取悦并勉励自己,在努力获得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而这未来有可能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全球健康研究所发布的《全球健康经济》报告预计,全球疗愈经济将以每年约10%的速度增长,到2025年,疗愈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7万亿美元。所谓“疗愈经济”,其中就包括了情绪消费,人们的消费会投向压力释放、情绪排解上,只求一个内心的平静。
所以,不要觉得“爱因斯坦的脑子”的好笑,这也难说未来不会有重塑消费形态的意义。其实在网上一搜也能发现,类似的产品还有“拒绝emo”“好运喷雾”“逢考必过”,甚至还有“野生蚊子”“野生霸王龙”等等,购买也主要是图一个开心。这在未来会不会形成产业矩阵或是升级成更高级的产品,也有待观察。
当然,这些毕竟是新型产品,市场规则还没有完全的建立,商家也需要尽可能地注明商品情况,以规避法律风险。比如商家在销售此类虚拟产品时,不得进行虚假宣传,并注明这些产品仅供娱乐。
平台对类似产品也应当明确规则,如果真的产生了纠纷,有些消费者对那些调侃的表达当真了,并就此要求维权,那么平台又该如何处理?对于这种明显是虚拟的、没有任何实体依托的情绪产品,平台也不妨考虑进行统一的标记,也方便消费者甄别,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值得多说一句的是,情绪消费固然有用,但是也不必对心理暗示寄予过高的期待。一个“残酷”的事实是,爱因斯坦的大脑已经被研究了几十年,不少学者认为,“没发现与常人有很大差异”。
可见,别说是0.5元的“爱因斯坦的大脑”了,就是把真实的大脑移植进去,也不见得就能给自己带来天才的力量。所以,想要考试必过、想要取得成功,恐怕还是得自己努力。
这样的现实很“无趣”,但在“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句话免费,也不妨作为情绪消费的一个“赠品”,拿来跟消费行为对冲——既然花钱买了“脑子”,那么就更要努力啊。“商品”和“赠品”搭配,或许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易之
编辑 尹曙光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