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ABCD几乎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语言。

好像不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在这颗星球上就会寸步难行。

中华民族,也曾遭遇过类似的危机。

国家危如累卵,几次险些陷入颠覆的境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我们拿起了英语教材,但我们却没有丢掉绵延了五千年的文明,汉字仍旧为我们书写和思考的方式。

为什么只有中国,保住了自身的文字体系?

为何其他文明古国会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丢掉了传承文化的媒介——文字?

辜鸿铭先生的一个小故事,或许可以说明一二。

辜老先生声称自己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人深谙中西文化之精妙,公开宣称中华文明乃诊治世界未来病痛的良药。

弱国无外交。

这样的言语,大概率会被列强的枪炮声淹没。

令人瞠目咋舌的西方人,竟然愿意付出高额的门票费,只为听辜老先生讲一讲中国文化。

可见辜老先生国学功底之深厚。

当时,老先生正在北大担任文学院教授,同样教授西方文学。

学生不解,询问道:

既然我们中华文化精微奥妙,为何我们还要学习英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先生不慌不忙,捋了一下胡须。

笑着说道:“不学英语,我们怎么教会外国人中文?”

由此可知,在那样困窘的背景下。

汉文化仍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如同寒冬里凌寒独自开的腊梅。

汉字的出现

作为传承汉文化媒介的汉字,为何能保持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一切还需要从文明的起源,开始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任何一种文明在起源之初,都没有可供传承的媒介,正如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当中所写得那样:

万事万物还没有名字,人们提到它们时尚需指指点点。

站在无数前人的肩膀上,清晨看到太阳。

我们会用嘴巴发出两个音符:太阳。

名称和实物之间就会画上一个等号,地理学和物理学的知识。

又会告诉我们,某些人类已知的关于太阳运行的规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某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知识点,甚至会耗费某些人一生的时间。

汉字,作为象形文字,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

起初,“日”的写法还没有今日这般规范。

我们的找人不过根据其形状简单画上几笔。

自然的有形之物尚可创造,无形之物又如何创造呢?

比如说情感的“情”,怎么造?

大量的语言,期待形成文字实体。

古人厉害,甲骨文上直接在“心”上多放上一点,这一点儿说明人心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国时期,“情”又有了其他写法

形似两个人,两人貌似一男一女,并行站在一起,才能萌生出情感。

逐渐经过字体的发展,形成了今天“情”字的模样,汉字字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七个阶段: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在这七个过程中,小篆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夏商周三代时期,学习是贵族的特权,文字的使用更是贵族的专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

下层的士阶层开始崛起,百家争鸣正式唱响。

他们奔走于各个国家,目的就是实现个人胸中的抱负,以求在朝不保夕的乱世中留下生活的痕迹。

秦始皇顺应时代潮流,一统天下。

秦始皇并不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国君。

在实现国土上的统一后,又开始着手实现文化和经济方面的统一。

统一文字、度量衡的政策开始落实。

这是一项影响了中华民族走向的国策。

为何中华民族民族众多,却又互相团结,就是因为我们生活在统一文化圈当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篆,就成了天下人共同使用的文字。

此时的时间为公元前221年。

北美洲尚且处于蛮荒之中,欧洲的强权国家——罗马。

还没有一个严密的文化体系供他们使用,以和推行的政治体系互为表里,以方便国家千秋万代地传承下去。

汉字的艺术化

文字是历史存在的家,秦朝以后,汉隶又应运而生,两者的形体有了明显的区别。

此刻,汉字还仅仅停留在美观的角度,没有抵达艺术的境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别着急,魏晋时代呼之欲来,这是一个闲情逸致的时代。

他们丰神俊朗,性情潇洒。

生活中的一切,经过他们眼耳鼻舌的触摸,似乎都摇曳出艺术的风韵。

先是钟繇,然后是书圣王羲之,汉字在他的笔下呈现出别样的姿态。

《兰亭集序》就是一个活色生香的例子。

同一个“之”字,竟然每一个都不相同,各有各的美感。

有人说“之”字之所以能在王羲之的笔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美感,与一种名为大鹅的动物息息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羲之生性爱大鹅,而大鹅的姿态与“之”字之间缘分颇深。

王羲之,正是从大鹅行止坐卧的姿态中,悟出了多种写法。

汉字达到艺术的境地后,并没有停止演变,而是朝着另外两个方向继续演变。

第一个方向,是以柳公权和颜真卿为代表的楷书

第二个方向,则是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

历史进入了盛唐时期,一个极度张扬个性的时代。

李白引吭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只有盛唐能容得下李白和李白的诗篇。

草书与之精神内核相同。

据说张旭的草书,受到了著名剑术师公孙大娘的启发。

重意,以意带动形,能描摹出自由灵魂的样子。

他喜欢醉酒以后,泼墨书写。

酒到深处,连毛笔都懒得拿,直接挥纸抛向半空。趁着纸张降落之际,以头发沾墨,开始忘我地书写。

楷书,则是讲究方方正正的君子之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是楷书,颜柳二人风格不同,后人称呼之为“颜筋柳骨”。

试想,汉字已然成为一门艺术,蔚然流行于全世界。

如同梵高笔下的向日葵,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呈现出古今融合的美感,而不是突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