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79年2月1日上午,一架法航客机缓缓降落在德黑兰机场,从机舱里走出了一位穿戴头巾和黑袍的老人,他就是流亡国外十五年之久的阿亚图拉霍梅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伊朗什叶派的宗教领袖,以及伊斯兰革命的倡导者,霍梅尼享有极高的威望,被认为是传说中第十二位“伊玛目”的化身。

那么,霍梅尼有着什么样的传奇人生,又是如何以年近九十之躯横扫伊朗政坛的呢?

什叶派与伊朗法统

想要了解伊斯兰世界,必须先要了解伊斯兰教,从萨法维王朝算起,伊斯兰教什叶派成为伊朗的国教已有将近500年的时间,其影响力渗透到伊朗社会的方方面面。

什叶派的主流派别称为“十二伊玛目派”,该教派只承认第四任哈里发阿里及其后裔为正统,然而阿里后裔传到第十二代时中断了。

但这难不倒宗教学者们,他们声称第十二位伊玛目“隐遁”了,他将以救世主的身份重返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伊玛目在逊尼派中只是一个阿訇的角色,但在什叶派中却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

什叶派认为只有与穆罕默德有血缘关系的圣裔才能担任伊玛目,伊玛目不仅是引领穆斯林做礼拜的人,也是唯一合法的政治领袖。

萨法维王朝的君主就自称是“伊玛目在大地上的影子”,以此来维持统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从理论上来说,萨法维王朝灭亡后的历代王权都是非法的,当然也包括霍梅尼的一生之敌——巴列维王朝。

即使在世俗政治层面,巴列维王朝的统治基础也相当薄弱,开国君主礼萨·汗是沙俄驻伊朗哥萨克部队的军官,

俄国十月革命后,礼萨·汗趁机夺取了部队的实际指挥权。不久,伊朗爆发了反英运动。

英国急需一个代理人来保护殖民利益,于是选中了礼萨·汗,而礼萨·汗反过来利用英国的支持,扩充自己的势力。

礼萨·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1年,礼萨汗发动军事政变,先后担任陆军大臣、首相等要职,掌握了军政大权,迫使恺加王朝末代君主阿罕默德出逃国外。

1925年,礼萨·汗操纵议会,宣布废黜阿罕默德,自立为沙阿,为了增加合法性,他自称是古代巴列维家族的后裔,因此新王朝称作巴列维王朝。

礼萨·汗选择古代波斯法统,而没有选择什叶派作为合法性来源,与其治国理念有很大的关联。

他本人属于伊朗的“洋务派”,特别推崇凯末尔的世俗化改革,而世俗化改革通常以民族主义为依托,所以他要强调伊朗民族的一脉相承。

凯末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无论是个人魅力还是能力,礼萨·汗都与凯末尔相差甚远,他推动现代化的行政、司法、教育改革。

却实行君主专制,治理手段简单粗暴,特别是在宗教问题上过于激进。他颁布法令,强行废除头巾和面纱,对反对活动进行暴力镇压。

这些激进的政策,使巴列维王朝成为伊斯兰教士阶层的眼中钉肉中刺,最终为霍梅尼的崛起和伊斯兰革命的发生提供了温床。

那么,霍梅尼是如何同巴列维父子作斗争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伊斯兰革命前的霍梅尼

霍梅尼,原名鲁霍拉穆萨维汉迪,于1902年出生在什叶派圣城库姆附近一个叫霍梅因的小镇。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教长,家庭的宗教氛围很浓。霍梅尼刚出生不久,父亲就因为反对贵族而遭到杀害。

同时沙俄和英国瓜分伊朗,给这个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从小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霍梅尼,十分向往伊斯兰教中平等和正义的理念。

1921年,十九岁的霍梅尼拜入一位神学家门下,从此开启了钻研宗教的前半生,他在神学院里刻苦学习,成为高级神职人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神学以外,他还对伊斯兰法学和古希腊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特别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主张的共和主义。

但霍梅尼心目中的共和国,既不是西方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也不是东方的社会主义共和国。

而是在伊斯兰原则指导下的共和体制,这是他几十年后领导伊斯兰革命的思想基础。

在学有所成后,霍梅尼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以独到的思想和出众的口才,吸引了大批追随者。

而宗教控制着伊朗的基层社会,因此霍梅尼虽然没有一兵一卒,但政治地位反而比国王更稳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1年,礼萨汗因为拒绝与纳粹德国划清界限,在英国和苏联的武力干预下,被迫退位,将王位传给儿子礼萨·巴列维。

霍梅尼抓住这个时机对君主专制进行猛烈抨击,他在《揭露秘密》一书中指出,礼萨·汗颁布的法令一文不值,必须根据真主的律法来组织政府。

即位的巴列维国王并没有改变父亲的政治路线,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实施全盘西化的“白色革命”,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实现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但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朝令夕改的土地改革,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迫使大量农民放弃土地进入城市,成为赤贫阶层。

没收清真寺的土地,直接损害了教士阶层的利益;贫富差距扩大,少数权贵利用政策红利,贪污腐化,攫取了巨额财富。

传统的巴扎商人面对外国和官僚资本,无力竞争纷纷破产。这些在改革中利益受损的群体迅速形成了反国王的势力,而巴列维的对策仍然是暴力镇压。

宗教界人士由于号召力强,成为重点打击对象。霍梅尼因参与反对活动,三次遭到当局逮捕。

1964年,他被驱逐出境,辗转于土耳其、伊拉克、法国,继续在国外从事宣传活动,成为伊朗反国王运动的一面旗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巴列维国王的一意孤行,使自己变成了独夫民贼,民众的怒火压抑得越久,爆发的时候就越猛烈。

而霍梅尼就是那个掀盖子的人。他将以耄耋之年重整江山,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而弥坚王者归来

七十年代末,巴列维推动急功近利的第5个发展计划,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和资源浪费,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圣城库姆的宗教人士上街游行,警察开枪射杀数十人,使局势越发难以收拾,伊朗全国爆发了罢工、罢市、罢课和示威活动,顿成燎原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巴列维慌了手脚,先是任命温和派的埃马米为内阁总理,试图缓和与宗教界的矛盾,但收效甚微。

接着他又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任命总参谋长爱资哈里组织军政府,试图动用军队维持秩序,结果军方不愿做刽子手,直接宣布中立。

正所谓墙倒众人推,巴列维实行石油国有化和加入欧佩克等举动,得罪了美国这个金主,卡特政府也不再支持巴列维,反而劝告他早日离开伊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巴列维走投无路,于1979年1月16日,携带家眷和金银细软,以出国旅行的名义灰溜溜地前往埃及避难。

身在巴黎的霍梅尼见时机成熟,动身返回伊朗,受到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

此时的伊朗国内群龙无首,各种政治势力犬牙交错,想要一统江山谈何容易,但霍梅尼凭借高超的政治手腕,逐步把最高权力牢牢地握在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步,他没有急于安插亲信,而是任命自由派的巴扎尔甘担任临时政府总理。

借此扩大统治基础,并利用文官政府的专业技能,暂时稳住国内局势。

第二步,他以自身的威望,号召举行全民公投,通过伊斯兰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世俗政府遵循三权分立的原则。

但宗教领袖可以凌驾于三权之上,有权罢免总统,解散议会,宣战和停战等等。

第三步,宪法通过后还需要强制力保证实施,因为前政府军宣布中立,不参与政治。

所以霍梅尼另辟蹊径,成立伊斯兰革命卫队,作为直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霍梅尼拿伊朗人质危机大做文章,指责巴扎尔甘太过软弱,迫使其主动下野。

然后换上自己的助手出任总统和总理,兵不血刃地实现了权力更迭。最后,霍梅尼深谙以攻为守的道理,想要整合内部,最好的办法就是制造一个外部的敌人。

于是他提出了输出革命的理论,将伊斯兰共和国的原则推广到全世界,随即与美国支持下的伊拉克大打出手,这就是著名的两伊战争。

虽然两伊战争使伊朗蒙受了巨大损失,但用霍梅尼的话来说,这是为宗教使命而奋斗。

通过战争动员,霍梅尼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领袖,伊斯兰共和国得以巩固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伊朗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有自己特殊的国情,不可否认的是,伊朗的政教合一体制有保守和落后的一面。

但它是在反对君主专制和争取底层权利的过程中诞生的,也具有正义性和合理性。

霍梅尼和他领导的伊斯兰革命,在几乎未放一枪的情况下,推翻了巴列维王朝53年的统治,堪称世界现代史上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