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观展回顾,2023年11月有幸参与山西青铜博物馆志愿者北京行,参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看了“礼运东方”——山东古代文明精粹大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个号称“搬空山东”的大展,一级文物目不暇给,讲述了山东在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人见少学浅,一知半解,写文就是个学习的过程,错漏难免,若有指正,感激不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下便以时间为线,放一些大展中的展品图片,对个别器物做个简述。

一、新石器时代

山东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由以下序列构成:

后李文化(6500B.C.~5500B.C.)

北辛文化(5400B.C.~4500B.C.)

大汶口文化(4500B.C.~2500B.C.)

龙山文化(2500B.C.~2000B.C.)

岳石文化(1900B.C.~1600B.C.)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石器时代的物质文化以陶器、玉器为主。

1、后李文化(6500B.C.~5500B.C.),未见到展品。

后李文化工具中研磨器占比到60.7%,出土有炭化水稻,定居程度可能已经很高。

2、北辛文化(5400B.C.~4500B.C.)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们会在永久性居所之外的特定地点,采集季节性的食物资源,狩猎采集与动植物驯化并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大汶口文化(4500B.C.~2500B.C.)

到大汶口晚期,农业成熟,人口激增,出土有粟、黍、稻、大豆等农作物,猪头和猪下颌骨常用作随葬品。墓葬分等级,大墓有100~200件随葬品,有龟甲、象牙、玉、黑陶高柄杯、猪下颌骨等,男性祖先享受更复杂的葬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汶口晚期的大口尊上有20多个象形符号,可能是文字或族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件大口尊上的符号可以看作“日、月、山”或者是“日、云、山”,据说真有这样形象的山峰,是日出时的实景。古文字学家于省吾释读为“旦”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黑陶高柄杯:大汶口晚期,轮制并且十分注重造型美观的黑陶高柄杯出现,用十分细腻的细陶泥烧成,烧制时渗碳成黑色,器壁厚度1.5~2毫米,是龙山文化时期蛋壳陶的前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山东龙山文化(2500B.C.~2000B.C.)

人口增长,遗址数量极多,以两城镇和尧王城为两大聚落中心,渤海湾开发了盐业生产。墓葬中随葬有蛋壳高柄杯、玉、鼍鼓、猪头、猪下颌骨等,随葬品中酒器和盛食器占比最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频繁的宴飨活动,有祖先崇拜的礼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蛋壳陶杯是仅见于山东龙山文化的一种黑陶,是我国陶器制作技术的巅峰之作。其特点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①、器壁薄,一般厚度为0.5毫米,最薄的仅0.3毫米,全器重量多数在50克以下。

②、造型精巧,全器由杯身、高柄和器座构成,是分别成型再互相粘合而成。杯身有大敞口或浅盘形的器口,杯身下部垂入高柄中,形成内外两层器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蛋壳陶杯仅见于龙山文化高等级墓葬而罕见于居住遗址,是盛酒的礼器,可能平时珍藏,祭礼中使用,也可能是贵族在葬礼时使用的饮酒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岳石文化(1900B.C.~1600B.C.)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山东龙山时期之后文化有所衰落,人口密度下降,陶器粗糙,农具增长。甲骨文中的“人方”和汉文献中的“夷”指的是同一群人,居住在山东南部和江苏北部,即“东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