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广西日报

广西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切实加强学校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的义务和责任,加快建立成熟、规范、科学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

完善体制机制,强化专业指引。成立广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以“全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为依托,建立14所高校与14个设区市教育局的“对口支援”工作机制,强化应急心理援助。遴选建设50个自治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每年给予每个工作室2万元经费支持,采取师徒制的小组化培养研究形式,工作室主持人(名师)每人带教8—10位学员,提高学员所在地区薄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学生受益面。积极创建13所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61所自治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每年选树一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优秀案例。

加强课程建设,坚持全员育人。督促中小学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校本课程,同时注重安排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2018年秋季学期起,自治区统筹财政资金,面向8个设区市7—9年级学生免费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地方教材。发挥思政课、体育课、美育课、劳动实践课等课程的作用,精心组织并上好“开学第一课”,每月推出中小学心理健康访谈节目《心相约》,为广大学生和家长提供个性化、菜单式、系统性培训和咨询,积极传播前瞻性的家教理念和方法。每年举办“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活动,聚焦特定主题,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开展一次全面排查,做好师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开展一系列针对学生、教师或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至少开展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开展一次典型个案、常见或突发心理问题的案例督导与研讨;开展一期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文章或者书籍的阅读分享活动。

健全联动机制,完善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援助服务,联合共青团广西区委建成“省域统筹+一站式”的12355青少年服务台,健全完善由省级服务台统一接听、14个地市负责承接个案处理的“1+14”工作机制,有效化解青少年危机个案。持续10年面向全区开展“轻松备考·12355与你同行”活动,每年为近百万名参加中高考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减压服务。2021年,遴选防城港、玉林、百色3市作为探索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试点城市,联合自治区卫健委探索开展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工作。到2022年底,试点市开展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相关宣传教育活动145场,试点市近80%精神专科医院设立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100%儿童专科医院、近50%妇幼保健院、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门诊。

强化队伍建设,提升师资水平。联合卫生健康部门组建15支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和24条心理援助热线。热线接听内容主要为疫情期间心理调适、青少年心理问题、亲子沟通、自伤自残的心理干预等内容,截至2022年12月,共接听热线次数近6万人次。加强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建设,将中小学心理健康专职教师配备情况纳入市县人民政府履职情况考核。畅通教师发展渠道,鼓励各地建立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实现专职教师与班主任同等待遇。将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成员参与工作室建设的工作量分别按照所在单位专任教师平均工作量的30%计入教育教学或管理工作量。

坚持系统治理,强化家校社协同。开通网上家长学校,推出“广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系列公益微课”。要求各地学校联合学生所在的社区、乡镇、村委,开展全员“大家访”活动,不定期在家长群讲授心理疏导、亲子沟通、家庭教育等内容。鼓励家长在家庭发生亲子冲突或观察到孩子状态异常等情况时,及时与班主任联系沟通,家校共同化解问题。加强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建设,形成了由16个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1个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营地,103个县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1292所乡村学校少年宫组成的校外教育活动场所体系,有力支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记者 刘琴)